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6 23:10:10
如今用戶所購置的電視機已經內置了互聯網視頻內容;增有OTT業務的DVB盒子非但沒有錦上添花,反而有畫蛇添足之嫌,同洲電子想要借道OTT+DVB盒子轉型,仍然存在難度。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編輯 文多
每經記者 段倩倩 深圳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文多
作為業內外公認的“廣電系”一員,機頂盒龍頭同洲電子從來不是一個“安分”的公司,在業務拓展和資本運作上均表現得非常“激進”。
盡管一直因大舉擴張而遭外界詬病,但從今天看,同洲電子當年應該算作保持了對市場的警覺性——從傳統機頂盒市場發展中嘗到甜頭后,其并不滿足于單一硬件供應商的定位,嘗試進軍其他市場,向電視互聯網綜合服務商轉型,并開發手機、嘗試開發電視機,都是互聯網電視視頻業務的終端產品。即便在手機等業務以失敗告吹后,同洲電子并未放棄互聯網化,目前這一轉型戰略的重要載體為DVB+OTT盒子。
不過,如今同洲電子的財務數據上營收規模不斷萎縮,利潤虧損額度進一步擴大——讓這個轉型的陣痛期稍顯漫長。
押寶DVB+OTT盒子
同洲電子于1998年生產出了國內第一臺數字電視衛星接收器、第一臺數字有線機頂盒,并以DVB機頂盒產品高歌猛進,是業內外公認的“廣電系”一員。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機頂盒,分別為DVB、OTT和IPTV。“DVB”指數字視頻廣播,對應傳統的廣電系統廣播網絡,由各地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運行;“OTT”指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代表產品有小米盒子、樂視盒子等;此外,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涉足客廳端的戰場,IPTV機頂盒進軍市場至少已有10年。
“三種盒子中有線電視盒子占據市場份額最大;但目前電信運營商的IPTV盒子已經可以觀看電視直播,且運營商還會把它和用戶的固定電話、手機、寬帶等業務捆綁起來一起銷售,這對于用戶來說會很方便,相比之下有線電視盒子幾乎沒有優勢,近年來有萎縮趨勢。”資深家電產業觀察人士梁振鵬認為。
在2013年半年報中,同洲電子稱DVB+OTT模式將是未來有線網絡運營商破局法寶,公司計劃在下一階段開發DVB+OTT模式的雙模視訊終端產品,“‘該產品可以實現用戶在電視直播和互聯網點播視頻中的自由切換,推動廣電網、互聯網的融合,給廣電運營商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會”。
對于此舉的原因,或如IT評論人士賈敬華所說,“有線電視機頂盒一直不太受市場歡迎,畢竟有線電視運營商的業務過于單一”。
2013年末,同洲電子拋出定增方案,擬對遼寧省DVB+OTT電視互聯網業務項目進行投資;2015年年末,這項幾經曲折的定增計劃終于完成,同洲電子成功募集資金共6.29億元。
但該項目至2016年上半年還未能盈利,2016年半年報顯示,“遼寧省DVB+OTT電視互聯網業務投資項目”共投入金額1.2億元,2016年上半年所實現的收益為-480.16萬元,這與其原計劃的募集資金到位實施后第二年實現營業利潤507.49萬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同洲電子稱,募投項目實施地點的雙向網改工作和網絡平臺建設和推廣暫時不及預期,故暫時不能規模化進行OTT的增值業務運營,從而導致募投項目未達預計效益。
終端產品出師不利
盡管DVB+OTT項目至今未能盈利,但這已經是同洲電子轉型電視互聯網過程中最接近成功的例子。按同洲電子原計劃,還擬逐步推出智能手機及PAD等產品,其進展卻更不及預期。
2013年起,同洲電子開始了業務上的激進拓展,相繼推出飛看盒子、飛TV和飛Phone;2014年,同洲電子再度推出了自主手機系統960 OS及相應的硬件產品960手機。
但市場并不買單,上述產品無一成功,這也是是同洲電子被詬病盲目擴張的話柄。
“同洲電子當年推出手機等產品是非常不理性的行為,消費者購置手機、彩電時信賴自己知道的品牌,以電視為例,他們或者相信創維、TCL、三星等傳統電視制造商,或者是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同洲電子推出這些產品時沒有考慮將會面臨的阻力。”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述電子產品所產生的研發推廣費用也嚴重拖累了同洲電子業績,從2013年開始,同洲電子營收已經連續多年下滑,到2016年僅為5.51億元,僅約為2012年21.06億元的四分之一;2013年,同洲電子“瘋狂”推出各種終端設備時,公司凈利潤驟降超七成。
在就2014年年報問詢函的回復函中,同洲電子表示,出于謹慎考慮,公司未來不會對手機生產、制造等全供應鏈業務進行較多投入——這意味著其轟轟烈烈的手機業務暫時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電子產品均屬同洲電子所提及的OTT業務的終端產品。傳統DVB機頂盒市場一步步被IPTV、OTT蠶食,同洲電子也在多面突圍求生。現在看來,同洲電子幾乎沒有放棄行業里任何一個可能的發展機會,但涉足太廣、步伐過快,每一個業務都淺嘗輒止。
轉型綜合提供商受阻
借助DVB+OTT項目,同洲電子也試圖向互聯網電視綜合服務商轉型,開始了有線電視、互聯網電視產業鏈上相關公司的合縱連橫。
2013年,同洲電子頻頻發布戰略合作框架公告,公告內容多與DVB+OTT業務有關,協議的合作對手涵蓋了內容提供商、互聯網電視業務牌照持有商及地方上的有線電視運營商,如合一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國廣東方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等。
考慮到同洲電子自身也在籌劃生產電視機,其已經覆蓋了互聯網電視與有線電視產業鏈上的幾乎所有環節。但在整個彩電市場中,機頂盒廠商處于弱勢地位,“不管是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還是海信、創維、三星等傳統企業,這些硬件制造商不僅設備做得好,所能提供的內容也很豐富,同洲電子作為一個機頂盒制造商,很難去突圍。”劉步塵說。
記者對若干個彩電市場進行了走訪,幾乎所有的智能電視都有內容提供商,不同品牌的彩電導購均對記者保證:“不用擔心內容,公司和內容提供商有合作的,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新內容,即便說日后不合作了,公司也會找到新的內容商補上去。”
換言之,彩電制造商已經先行一步,用戶所購置的電視機已經內置了互聯網視頻內容;增有OTT業務的DVB盒子非但沒有錦上添花,反而有畫蛇添足之嫌,同洲電子想要借道OTT+DVB盒子轉型,仍然存在難度。
但同洲電子的轉型仍在繼續。在最近一期的年度報告(2015年年報)中,同洲電子稱公司正在由單一的硬件供應商向“內容+平臺+渠道+終端+服務”的綜合技術服務商轉型,該轉型戰略的重要承載平臺為前述DVB+OTT平臺。
現在,同洲電子前董事長袁明已從公司辭職,此前還一度身陷“曲線賣殼”風波,轉型之路如今更添難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