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5 20:14:13
近日,一篇題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成"殼"公司溫床,違規資金超1000億元》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根據上述文章內容,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爛賬"近千億元,而且這只是四個"大佬"用2010個虛假的"殼"公司操作。對于上述文章內容,一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個是完全不實的,與事實嚴重不相符。"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姚茂敦
近日,一篇題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成"殼"公司溫床,違規資金超1000億元》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根據上述文章內容,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爛賬"近千億元,而且這只是四個"大佬"用2010個虛假的"殼"公司操作。涉及的集團公司包括藍潤集團、中迪集團、中際能源、帝升集團、東能集團、七彩林業、川宏集團等7家。
對于上述文章內容,一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個是完全不實的,與事實嚴重不相符。"對于具體內容,該人士建議記者關注稍晚浦發銀行總行的正式聲明。但截至發稿時,記者仍未在浦發銀行總行看到通過官方渠道發布正式聲明。
根據浦發銀行近日發布的2016年年報,該行在西部地區的貸款賬面余額為4139.68億元,占比僅次于總部所在的長三角地區。
成都分行否認傳聞
上述文章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成立于2002年,10年間,配合幾家大佬利用"殼"公司操作。禍端初顯是在2013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四川地區煤炭等行業風險開始暴露,浦發成都分行那些"殼"公司操作的資產面臨絕境。這個時候,成都分行仍舊欲蓋彌彰,不斷追加對這幾家大佬的項目授信,試圖通過時間換空間等待企業和行業狀況好轉,采取不規范的方式掩蓋真實資產質量。
文章還稱,銀監會和四川銀監局在發現問題后,安排浦發銀行總行于2016年7月向成都分行派駐工作組排查、化解風險。
針對相關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撥打四川銀監局股份制銀行監管處電話,均未有人接聽。而四川銀監局辦公室電話接通后,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提供了負責新聞媒體相關部門的電話,但記者多次撥打卻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而前述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文章內容"嚴重與事實不符,損害了我行的形象,影響了我行的業務經營。我們保留法律訴訟的權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浦發銀行近日發布的2016年年報發現,該行在西部地區的貸款賬面余額為4139.68億元,占比15.09%,高于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貸款比重,僅次于總部所在的長三角地區。與此同時,西部地區2016年的營業利潤為41.17億元,同比減少58.63%,這在浦發七大區域中降幅最大。
截至2016年末,浦發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9%,同比上升0.33個百分點,高于1.74%的行業平均水平;不良貸款余額521.7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1.24億元。不良貸款準備金覆蓋率由211.4%下降至169.13%,下降42.27個百分點。
此外,記者注意到,2015年10月26日,四川銀監局曾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作出"責令分行改正,并處以40萬元的罰款"的處罰決定,處罰事由是"貸款風險分類不及時、不準確,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藍潤集團:嚴重不實
前述文章提到,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通過向多家非正常經營或虛假注冊的2010個"殼"公司投放授信1655筆,合計1600億元,并最終由7大集團公司實際使用。這7個大集團,穿透后的實際控制人只有四個:唐銘楊、羅山東、何文軍、楊鳳鳴。其中,唐銘楊控制的藍潤集團、中迪集團、中際能源、帝升集團等四家公司通過1201戶"殼"公司在該分行取得授信1229筆、實際用信余額889.05億元、目前474億元已顯露風險。
針對上述內容,藍潤集團4月5日緊急發布了《嚴正聲明》,稱藍潤集團系依法設立、合法經營的企業,股權結構清晰可查,藍潤集團實際控制人為戴學斌先生、董翔女士。
藍潤集團方面表示,該文章中提及的藍潤集團由第三方控制、違規獲取資金等信息為嚴重不實內容,已侵犯藍潤集團的合法權益,嚴重損害藍潤集團的企業名譽,藍潤集團將啟動向相關侵權方追究責任的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文章中還提到,羅山東控制的東能集團通過189戶"殼"公司在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取得授信213筆、實際用信余額216.23億元、目前191億元已顯露風險;何文軍控制的七彩林業通過55戶"殼"公司在該分行取得授信55筆,實際用信余頻23.195億元;楊鳳鳴控制的川宏集團通過106戶"殼"公司在該分行取得授信158筆、實際用信余額80.49億元。
截至發稿時,針對上述說法,相關公司暫未有官方回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