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7-04-12 09:40:55
最近有媒體報道,包括亞馬遜、蘋果、臉書和谷歌在內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紛紛試水金融業:蘋果和谷歌先后推出自己的支付應用程序,方便自家用戶進行金融支付;臉書也在去年成功申請到愛爾蘭央行發放的電子支付牌照,取得為歐盟范圍內所有用戶提供支付服務的資格;亞馬遜則不單能提供支付服務,甚至開始向美國商家發放小額貸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有媒體報道,包括亞馬遜、蘋果、臉書和谷歌在內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紛紛試水金融業:蘋果和谷歌先后推出自己的支付應用程序,方便自家用戶進行金融支付;臉書也在去年成功申請到愛爾蘭央行發放的電子支付牌照,取得為歐盟范圍內所有用戶提供支付服務的資格;亞馬遜則不單能提供支付服務,甚至開始向美國商家發放小額貸款……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國際互聯網巨頭正在仿效它們的中國同行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用戶量大的優勢,進入金融支付領域,進而將自己的業務拓展到小額貸款、金融產品銷售等更多金融服務領域。同時,這些科技巨頭的用戶分布更為全球化,在實現跨國經營方面更具優勢。
不難想象這些科技巨頭給傳統銀行業帶來的危機感。在面對較小規模的金融科技公司競爭時,傳統銀行還具有用戶數量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傳統銀行或是選擇加快自身金融科技研發能力,或是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甚至憑借自身財力直接買下金融技術公司為其所用。當面對這些科技巨頭時,傳統銀行發現自己在用戶和財力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這些科技巨頭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數以億計的海量用戶,令任何金融企業都望塵莫及,其股票市值更是雄踞全球金融市場榜首。
憑借龐大的用戶數量和科技優勢,這些科技巨頭可以在個人零售支付領域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從而擠壓傳統銀行在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不過,科技巨頭若想涉足其他金融業務,可能遇到的障礙也不少。
以存貸款為代表的眾多傳統金融業務涉及信用創造和派生,因而受到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避免過度的信用創造和波動導致金融體系不穩定。如果互聯網科技巨頭也想開展這些與信用創造有關的業務,就需要向監管當局申請銀行牌照并接受內容繁多的監管。由于各國監管標準不一,科技巨頭在享受用戶國際化優勢的同時,可能也要承擔為滿足不同監管要求而激增的合規成本。
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是,未來科技巨頭與銀行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市場。科技巨頭專注于前端與用戶打交道,快速發現用戶需求和提供相應服務,而銀行則在后端進行產品設計、風險管理以及監管合規。科技巨頭掌握著用戶的海量信息,在了解用戶需求方面更有效率,同時可以通過自身的用戶界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但在風險管理和監管合規方面,傳統銀行則有數百年的行業經驗和知識積累。鑒于科技巨頭強大的經濟實力,這種合作可能會通過收購銀行的方式實現。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會看到由科技巨頭引領的銀行收購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