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19 10:12:36
3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3.9萬億元,比去年的4萬億元略有下降。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5420億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萬億元萎縮了54.8%;同業存單發行則由去年同期的1.2萬億元大增75%至2.1萬億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喜威
在資金面維持“緊平衡”的情況下,3月份公司信用債的發行量比去年大幅降低。
昨日(4月18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3.9萬億元,比去年的4萬億元略有下降。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5420億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萬億元萎縮了54.8%;同業存單發行則由去年同期的1.2萬億元大增75%至2.1萬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終端統計,今年1~3月,共有148只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創歷史同期新高,所涉計劃募集資金約1367.8億元;其中,3月份有87只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所涉募集資金約786.3億元。
華南地區一位銀行人士分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3月信用債發行量同比大幅下降,但相比2月份發行規模已經明顯回暖。隨著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監管的收緊,將會有更多商業銀行取消同業存單的發行。
87只信用債取消發行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3月份,國債發行1600億元,而去年3月則發行了1500億元;金融債券發行4741億元,比去年3月的5519.2億元同比下降14%;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31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21.9億元大幅增加;而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5420億元,相比去年3月份的1.2萬億元萎縮了54.8%。
截至3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65.9萬億元。其中,國債托管余額為11.5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托管余額為11萬億元,金融債券托管余額為15.6萬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為16.5萬億元。
招商基金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公司債和企業債發行量大幅收縮,和市場情緒、監管政策都有很大的關系。實際上,一季度信用市場的凈融資量環比明顯下滑,3月出現反而出現一定的緩解。
中金固收宏觀團隊也認為,3月以來信用債一級市場公告發行規模較2月份明顯回暖,但各品種供給量較往年仍有明顯差距,且取消發行的情況依舊十分密集。而機構信用債凈增持的主要來源為中票和公、私募公司債。其中,中票發行量貢獻了較大部分增長,主因近期資質較好的房地產和城投發行中票較多,公、私募公司債由于城投地產受限,發行量與16年高峰時期相距甚遠。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87只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所涉募集資金約786.3億元,占一季度取消或推遲發行所涉募集資金總量的57.6%。而在87只取消或推遲發行的原因中,僅有4家未“發行人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絕大部分均為“市場因素”,即“市場波動較大”,“為降低融資成本”等原因。
與一季度尤其是3月信用債“取消發行潮”對應的是,央行收緊了公開市場的凈投放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凈投放資金3850億元;而2月份和3月份則為凈回籠資金8100億元和6000億元。
債市不確定性增加
與信用債發行量同比萎縮過半相對應的,是同業存單發行量的大幅上漲。央行數據顯示,3月份同業存單發行由去年同期的1.2萬億元大幅上漲75%,至2.1萬億元。而截至3月末,同業存單的托管余額達到7.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的4.2萬億大漲了85.7%。
中金固收宏觀團隊表示,3月同業存單的發行量仍處于歷史高位。但隨著銀行主動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意愿下降,同業存單的發行量會逐步有所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近日連續發文,收緊了對銀行同業存單等問題的監管。4月10日,銀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6號文)和《關于開展銀行業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46號文),針對同業存單和同業套利等問題加強監管。4月12日,銀監會又發布《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內容涉及同業存單、銀行理財、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權轉讓行為等多方面問題。
6號文明確提出,要“督促同業存單增速較快、同業存單占同業負債比例較高的銀行,合理控制同業存單等同業融資規模”。
前述華南地區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同業存單發行量持續高企的背景下,銀監會針對同業業務鏈連續加強監管,并要求各商業銀行在6月12日上交自查報告,勢必將導致很多商業銀行為避免后期差異化監管而大量取消同業存單的發行。
中誠信研究院評級與債券研究部表示,銀行同業、理財和投資等業務監管力度空前,未來商業銀行資產端擴張將面臨更大的壓力,銀行風險偏好或隨之降低,債市未來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長江證券研究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同業存單到期規模預計約為3.8萬億元,超過一季度的3.4萬億元到期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市場未到期的同業存單中,95%以上均為6個月或以下期限品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