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4 10:04:14
4月21日,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歐洲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商協會主席Neil Munroe進行了對話。Neil表示,會員征信機構雖然比較關注大數據發展,但目前未有任何一家運用大數據,大家的態度較為謹慎。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祥云
當前在國內,受大數據熱潮和“一切數據皆信用”的觀念影響,大批數據機構、互聯網技術公司等不同類型的機構進入個人征信市場,征信出現泛化傾向。
中國個人征信和個人數據保護目前整體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快,很多不成熟之處也迅速凸顯。歐美等發達國家擁有較長的征信發展歷史,其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4月21日,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歐洲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商協會主席Neil Munroe進行了對話。Neil表示,會員征信機構雖然比較關注大數據發展,但目前未有任何一家運用大數據,大家的態度較為謹慎。
歐洲征信業堅持透明、準確原則
NBD:我們了解到,在一個國家中,征信機構不能太多,被認為是“準公共產品”。請問歐洲的征信機構是完全市場化的,還是也有政府背景呢?
Neil:我們協會是獨立的非營利機構,協會是會員制,會員主要是歐洲各個經濟體的征信機構,會員征信機構是商業化的。當然,有的是完全商業化,有的征信機構有國家的央行參與。也就是說有私營,也有公共部門的。
NBD:請問歐洲征信機構收集數據的方式有哪些?會否運用大數據工具挖掘碎片化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整合,進而對個人信用“畫像”?
Neil:目前,協會的會員征信機構還沒有運用大數據,歐洲征信業也比較關注大數據方面的發展,但至今沒有一家提供這樣的產品或者服務,可能有少數機構進入了相關測試的階段,不過大家都比較謹慎。原因在于,征信機構對于大數據還是存有質疑的。就像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一位律師剛才提到的,征信活動要符合相關原則,比如透明原則、準確原則等。我們的會員機構也要確保他們提供的產品符合這些原則。
NBD:個人信息數據采集和使用要堅持公平性。在歐洲是否存在個人信息數據在采集和使用上出現因不同階層、不同圈子而有不同,從而造成歧視,甚至加大階層分化等現象呢?比如,有無對大量個人信息數據進行分類,并打上不同標簽,分類對待,從而造成身份固化,加大歧視?
Neil:我們其實是從相反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我們有一個很積極的態度。在歐洲,各國政府監管機構都鼓勵更多的信息共享,除了傳統的來自銀行方面的信息,也包括新型的數據,比如說公用設施,包括水電燃氣費、電信費等。之所以鼓勵更多的信息分享,就是為了實現更大的公平。一方面通過了解更多的信息,防止現有借款人過度負債;另一方面,特別是讓之前沒有被金融包容進去的個人,比如沒有信用記錄,或者信用記錄很少的,能夠在非傳統數據的幫助下獲得信貸服務。
數據采集使用需建立在充分溝通上
NBD:請問在歐洲,個人征信數據除了用于信貸,還會用于其他方面嗎?
Neil:征信數據主要用于信貸方面。在信貸里面也分幾個環節。在貸前的風險評估或者審核環節,我們會使用征信數據。在貸款存續過程中,對借款人的賬戶監控,也會用到征信數據。
除了信貸外,征信數據還會用到身份核實、欺詐防范方面,比如運用到就業的背景調查,特別是在包括反恐融資在內的反洗錢這類監管要求必須做的,要對客戶身份予以核實和調查,這些是征信機構專門提供的附加產品和服務。但是前面說的這些使用,都要經過信息主體的授權。
NBD:歐洲的征信機構是否出現過個人信息數據泄露的事件?
Neil: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會員征信機構還沒有個人信息泄露事件發生過。這些成員都是經營時間比較長的,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他們自己對數據安全和隱私的保護非常重視。他們知道,一旦發生了數據泄露問題,消費者就會對其失去信心,他們整個的業務基礎也就不存在了。
NBD:征信機構是在將個人信息權利讓渡給社會公共領域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征信機構一方面采集和使用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護數據主體的個人隱私。對于征信如何把握公共利益和個人隱私的邊界,請問您如何看待?
Neil:我們也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征信業包括信貸機構、征信機構、數據主體等,是一個生態系統,征信機構作為其中的一環,確實需要平衡好這兩方面。從征信機構的角度來講,普遍的一個認知是,征信機構其實有兩類客戶,一類是數據使用者,一類是數據主體本身。后者也是征信機構的客戶。征信機構需要和數據主體進行透明的溝通,在采集和使用數據時,需要讓數據主體充分了解收集和保留了他們哪些數據、從哪些渠道收集,以及如何加工處理,最后被誰來使用等。同時也要讓數據主體知道如何查詢自身信息,告知他們如果發現錯誤,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糾正等。所以我們的數據采集、使用都要建立在充分溝通,保證充分透明的基礎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