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0 00:22:22
與某知名可樂“配方保密”的故事、段子相比,老干媽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公司每年都在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仿冒商標打假,這也是更接地氣的商業手段。而本次泄密案件,正是起于打假。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文 多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文 多
有井水處有柳詞,有華人處有“老干媽”。近日,這一風靡華人圈的品牌,再次因一起商業機密泄漏案受到聚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經偵大隊(下簡稱南明分局)獲悉,日前該大隊破獲了一起涉嫌泄露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南明老干媽)商業機密的案件,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嫌疑人賈某已被抓捕歸案。
對于該案件,南明老干媽向記者進行了確認,不過由于涉及商業機密且案件尚未了結,目前不方便對此回應。
前離職員工帶走核心資料
人怕出名豬怕壯,“國民最熱辣女神”陶華碧多年來不得不奮斗在打假一線。這一次,她的對手是自己的前員工。
據南明分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6年5月,南明老干媽發現本地另一家食品加工企業生產的一款產品與自身品牌同款產品相似度極高。在經過系列摸底了解后,南明老干媽相關人員認為背后很可能存在重大商業機密泄漏,并于2016年11月8日前往南明分局報案。
南明分局相關人員表示,接到報案后,偵查人員立即從市場上購買了所舉報品牌同類產品,將其送往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結果為該產品含有“老干媽牌”同類產品制造技術中不為公眾所知悉的技術信息。
令辦案人員感到奇怪的是,這家涉嫌竊取此類技術的企業從未涉足該領域,南明老干媽也從未向任何一家企業或個人轉讓該類產品的制造技術,因此有人非法披露并使用南明老干媽商業機密的幾率非常高。
據南明分局介紹,在獲得上述信息后,偵查人員將注意力最終鎖定到南明老干媽離職人員賈某身上。2003年至2015年4月,賈某歷任南明老干媽質量部技術員,工程師等職務,掌握公司專有技術、生產工藝等核心機密信息。到了2015年11月,賈某以假名做掩護在本地另一家食品加工企業任職,從事質量技術管理相關的工作。
隨后,辦案偵查人員展開調查,依法搜查扣押了賈某隨身攜帶的移動硬盤及內含的電子證據資料,并在其臺式電腦中發現大量涉及南明老干媽商業秘密的內部資料。
一份“保密協議”沒攔住泄密
“根據經驗,涉嫌商業秘密泄露的案件中,大量的證據均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存在,并且證據一般都會隨身攜帶。”南明分局相關人員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賈某在南明老干媽任職期間,與南明老干媽簽訂了《競業限制與保密協議》,約定賈某在工作期間及離職后需保守公司的商業秘密,且不能從事業務類似及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的經營活動。
目前,嫌疑人賈某因涉嫌侵犯商業秘密案,已被刑事拘留。
事實上,對不少公司而言,“前員工”正成為商業泄密的重災區
就在今年1月初,寶潔公司就宣布,其子公司吉列已起訴4名前員工向他們現在的雇主ShaveLogic泄漏高度機密的信息和商業秘密,違反了與吉列的雇用合約。吉列已向法院申請下達一項禁制令,以阻止這些員工進一步使用吉列的機密信息,并尋求損害賠償和進行一次陪審團審判。
陶華碧一年四季都在打假
南明老干媽官網顯示,自1997年成立后,經過20多年發展,目前該公司產品種類已由辣醬擴充至火鍋底料、豆腐乳、香辣菜等20個種類,目前記者尚不清楚具體是哪類產品核心機密被盜竊。
5月9日,記者致電南明老干媽公司希望就該案件進行了解,對方確認了該案件屬實,不過卻表示由于涉及部分商業機密、且案件尚未了解,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訪。
據《貴州日報》2月9日的報道提及,老干媽2016年度銷售額突破45億元,20年間產值增長超過600倍??梢哉f,老干媽的成功,與“打假”、商標維權不無關系。
公開資料顯示,南明老干媽曾與湖南華越公司的“劉湘球老干媽”打了3年官司,從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還數次爭執于國家商標局。2003年5月,南明老干媽終于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注冊證書,同時湖南“老干媽”之前在國家商標局獲得的注冊被注銷。該案也成為2003年中國十大典型維權案例。
而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陶華碧秘書劉濤在接受貴陽本土媒體采訪時介紹,南明老干媽近年來每年都要安排兩三千萬元“打假”專項資金,并對商標保護也加強了措施,該公司全部注冊商標達114個,包括“老于媽”“媽干老”等商標,這都是為了防止一些公司打擦邊球,對老干媽品牌有所影響。此外,陶華碧本人也曾提到:“凡是帶‘干’字的辣椒醬都要‘打假’,一年四季都在打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發現,自2014年以來有關南明老干媽的商標維權的判決書就有5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