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6 19:21: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蕾 宋雙
每經記者 李蕾 宋雙 每經編輯 肖鴻月
近日有消息傳出,中郵基金投資總監鄧立新已被北京證監局帶走,而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經過多方查證,該消息未被證偽。
鄧立新在公募基金圈子里是一個低調而神秘的人物,雖然從業時間超過20年,并且和任澤松、許進財合稱為“中郵三俠”、都擁有自己的個人工作室,但和其他兩位相比,他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時間著實不多。最近一次是,他出席2016年5月由首創證券舉辦的核心客戶投資策略交流會,據媒體報道,鄧立新在會上表示今年(2016年)要降低收益預期、中短期偏謹慎。
這位公募老將到底發生了什么事?雖然具體情況尚不得而知,不過理財不二牛做了一份鄧立新管理基金的全面統計,從中我們可以一覽他的投資經歷、風格、偏好等細節,或許也能窺見一些蛛絲馬跡。
超20年從業經歷,風格被稱“穩健”
對于大部分投資者甚至業內人士來說,知道“鄧立新”這個名字最早是在2012年,并且和另一個人也分不開,那就是他的“前任”、中郵基金前投資總監彭旭。這一年,鄧接替彭出任投資總監,并開始為中郵基金的整體投資風格打下新烙印,中郵基金進入了“鄧立新時代”。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向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表示,彭旭此前的操作風格較為激進,而鄧則相對穩健許多,“風格切換還是挺大的”。
有公開資料顯示,在具體指導思路上,每次鄧立新給研究員講股票時,總是先花大量精力分析股票的K線圖,而非公司的行業及財務信息等基本面情況。
這或許與他本人的從業經歷不無關系。翻看鄧立新的簡歷,學歷為大學專科,擁有長達近25年的證券、基金行業從業經歷,曾先后在工商銀行、華夏證券、首創證券、中郵創業基金等公司任職。在華夏證券,他曾任該公司北京三里河營業部交易部經理;在中郵基金,鄧立新歷任基金交易部總經理、投資研究部投資部負責人、投資部副總監等職位。
2011年5月,他開始擔任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經理;2012年8月~2017年3月,擔任中郵核心優勢基金經理;2015年7月起,任中郵創新優勢基金經理;2016年1月起,任中郵風格輪動基金經理;2016年4月起,任中郵低碳經濟基金經理。根據Wind的最新數據,他一共掌管了4只基金,管理規模共計83.5億元。
那這幾只基金的業績表現究竟如何呢?
偏重電子通信、文化產業,延續“抱團持有”特征
理財不二牛(微信號:buerniu5188)對鄧立新目前掌管的4只基金做了一個全面統計,結果顯示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8月8日~2017年3月23日,鄧立新還掌管過中郵基金的另一只明星基金——中郵核心優勢,任職期間年化回報高達19.12%,算是其管理基金中業績最好的一只。而再看看上面這幾只,就有點尷尬了,4只基金有3只處于虧損狀態。其中,中郵創新優勢還是鄧立新投資工作室掛牌后的首只產品;另一只去年4月才成立的中郵低碳經濟已經虧損了23.70%,在同類基金回報排名中幾乎墊底。
雖然這些基金都不是鄧立新單獨管理的,甚至有些是共同管理的(他還不是排在第一位)。不過作為一名投資總監,這個成績單著實有點拿不出手。
那鄧立新偏好的行業和個股又有哪些呢?
在此前的公開資料中,他曾表示自己提前布局了大軍工,看好新興產業如互聯網金融、移動醫療、節能環保等。而理財不二牛統計了他管理全部基金的持股情況,結果也是非常清晰,數據勝于雄辯。
先來看看鄧連續持有時間最長的幾只個股,首先是從2014年中報就開始持有的高德紅外,幾次報告期的持有情況分別如下:
根據公開資料,高德紅外主要從事以紅外熱像儀為核心的綜合光電系統及配套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再看看鄧立新持股時間較長的其他個股,如露笑科技、耐威科技、恒信移動等,加上高德紅外,可以看出他對電子通信相關行業的偏好。
除此之外,鄧立新管理的中郵核心成長對于迅游科技、美盛文化、當代明誠等個股的持有從2015年就開始了,對文化產業的布局也早有預兆。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抱團重倉的方式在業內已經成了中郵基金的一項標簽,而鄧立新本人也被視為參與抱團重倉的“主力”基金經理之一。舉個例子,經過統計可以發現,鄧對于盛洋科技似乎有所偏愛,手上的4只基金都買入了這只個股(數據來自Wind,截至3月31日)。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鄧立新管理的基金分三批買入了盛洋科技,分別是2015年三季度、2016年一季度和2016年二季度。雖然個別基金中間有賣出,不過后來也都買回繼續持有至今。除此之外,中郵核心優勢也在鄧管理期間的2015年三季度,買入過這只個股,“抱團”趨勢還是十分明顯的。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質疑,鄧立新在今年的一季報中披露,將對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估值合理的成長股逐步加大配置比例。而盛洋科技主要從事多種射頻電纜產品的研發和銷售,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市值、凈資產、凈利潤、毛利率等多項指標偏低,市盈率高出同業兩倍多。一季度其股價也下跌了近三成,對基金凈值拖累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