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30 15:48: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駱一帆 實習生 楊悅
每經記者 駱一帆 實習生 楊悅 每經編輯 段思瑤
近段時期,有關自動駕駛的最新進展一個接一個。本月,德國國會上議院就批準通過了首個自動駕駛相關的法律。與此同時,有關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被外界所關注,下面發生在國內的一場事故更是把此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5月20日,在四川達州舉辦的一場車展上,東風日產的全新奇駿車型在展示“預碰撞智能剎車輔助系統”(日產汽車IEB預碰撞智能剎車系統)技術時,剎車系統并未按照預想的及時剎車,反而是將站在車前進行演示的女主持人撞倒。雖然,事后活動方回應稱,此次事故屬于現場工作人員操作不當,但未能平息外界對此類智能輔助系統是否安全的疑問。
東風日產奇駿“撞翻”女主持人 智能駕駛安全問題頻現
NBD汽車了解到,在自動駕駛尚不成熟的當下,車企更多是在汽車上融入像智能識別車道線、智能駕駛、智能剎車輔助等最新智能科技。對此,業內有觀點認為,這類黑科技目前大多還處在發展階段,尚不十分成熟,使用時還需格外慎,否則極易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一位業內專家向NBD汽車表示,對于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目前還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各家企業的系統性能還不完善,所以企業在做技術推廣時,不宜夸張、夸大這項技術應用的實行作用,而應強調一切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只是起“幫人一把”的作用,要求司機不能過分依賴。
自動駕駛仍未成熟
事實上,自動駕駛一直被業界視為汽車發展的未來,而自4月底《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發布以來,“智能網聯”迅速超過新能源汽車成為汽車行業談及最多的話題。
5月19日,在2017中國汽車新創峰會上,百度副總裁鄔學斌指出,10年內自動駕駛技術便可成熟;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也認為,未來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是可能的,自動駕駛肯定是行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不過在目前階段,自動駕駛仍不成熟,各家車企更多是推出自動駕駛的初級版——智能駕駛輔助系統(IDAS),包括車道保持輔助系統、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剎車輔助系統、倒車輔助系統和行車輔助系統等。
此次事故的焦點正是裝載了自動剎車系統的東風日產新奇駿。據了解,該車型今年4月6日才上市。
據東風日產官網的宣傳內容顯示,新奇駿裝配的智能制動FEB預碰撞智能剎車輔助系統,在車速處于每小時10公里至80公里時,前視攝像頭會實時監測車輛前方的行人或車輛,一旦探測到有可能發生碰撞時,通過3D平視顯示屏發出警示和蜂鳴聲,對駕駛者預警,必要情況下,系統會自動制動以避免與障礙物發生碰撞。
雖然事后,活動主辦方稱是現場工作人員操作不當所致,但還是有網友評論稱,在空間狹小的展臺上進行實驗,的確有些“玩大了”。
內業也有觀點指出,事故無論是因技術問題,還是因主辦方不當操作所致,在智能駕駛技術尚不成熟的今天,這類實驗都應使用假人或在擁有保護措施的安全環境下進行。同時,這類事故的發生再次提醒車企,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同時,要把安全問題放在首要位置,那怕是很小的事故都可能產生轟動效應,進而使公眾對自動駕駛產生質疑。
亟待完善法律法規
近段時期,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車企紛紛在自動駕駛領域繼續加碼。不久前,通用宣布未來五年將在加州巡航自動化部門增加1100個工作崗位,并投資1400萬美元在舊金山新建一處研發基地,新基地的面積將是CruiseAutomation目前面積的兩倍多。與此同時,豐田汽車在美國建立了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基地;英特爾斥資153億美元收購了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
而隨著自動駕駛研發如火如荼,上述新奇駿這類“事故插曲”并不鮮見。去年,在美國就出現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發生致死事故的案例,而谷歌無人駕駛在國外發生交通事故也屢被媒體曝光。這些都進一步引發業內對自動駕駛安全問題,以及如何進行監管的討論。
如今,隨著德國通過首個自動駕駛相關法律,這類探討更加激烈。而在我國,有關自動駕駛立法的討論一直在進行,近年的全國兩會上,更是有代表、委員就此建言。
不過,業內有觀點認為,在我國,自動駕駛所面臨的交通環境更復雜,交通標識不完善等因素對自動駕駛技術是嚴峻考驗,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需要做更多研究。
上述業內專家則向NBD汽車表示,管理部門應會統一出臺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法規或推薦標準。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認為,中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有后發優勢,工信部決定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汽車成立實體性的創新工程中心,這都是利好。相信在政府強力推進下,中國汽車很可能在智能化方向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