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8 23:11:00
每經編輯|老鐵
老鐵
5月15日晚,萬達院線宣布與博納影業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其關鍵信息為:萬達院線以3億元入股博納影業,占有后者1.875%的股份;博納影業旗下新增影院將加盟萬達院線,萬達院線影院總數將超過400座,占全國院線總數的5%;而萬達與博納還將互相開放未來擬主投、主控影片片單,共同承擔成本并共享收益。
此次合作基本涵蓋了由資本到業務的多個環節,也是博納私有化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行動。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多次對外表示要向互聯網公司靠攏,并在2015年接受阿里影業8600萬美元投資,占股10%。其后的2016年,阿里影業和騰訊領投,博納又完成了25億元的A輪融資。
不僅是博納,傳統電影企業的背后多數都出現了互聯網公司的身影。例如2015年阿里巴巴以24億元入局光線傳媒,持股8.8%;2015年華誼兄弟完成36億元定增,騰訊和阿里均有參與,其中騰訊持股8.06%,阿里創投占股4.47%。
在2015年以來,互聯網企業一直是影視行業重點拉攏的對象。手握資金、用戶以及諸多營銷產品的互聯網企業成為影視行業的新“金主”,互聯網公司甚至還更進一步,紛紛組建影視公司來加快娛樂產業布局,由此阿里影業、騰訊影業等逐漸崛起。
但如今,博納高調表示與互聯網企業加強合作的同時,一轉眼卻與萬達進行了更為密切的合作,而且由院線到資本,可謂面面俱到,這就好比一個滴滴司機開著準備搭載互聯網企業的專車,眨眼間拉上了一個傳統院線企業的客人。
互聯網企業不是說要“拯救”中國電影么?于冬不是說影視行業未來要靠BAT么?但博納為什么轉眼間又同萬達院線牽手了呢?由此或許可以推斷,互聯網企業“拯救”電影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
自2014年以來,互聯網與影視行業的深度接觸大致可分為幾個層面:其一為資本合作,國內知名影視公司背后均有互聯網公司的身影;其二以售票平臺強化互聯網宣傳和發現,如貓眼、淘票票和微票等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線下院線在發行方面的權重;其三是在諸多衍生品方面的合作,如互聯網金融在影視融資方面的支持,以娛樂寶為代表的產品就是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有益嘗試。
其中,在線售票平臺對影視行業的沖擊尤為明顯。在強大的票補攻勢之下,在線售票平臺成為用戶選擇影片最重要的入口,互聯網公司也借此開始向影視行業上游發展。2014年,貓眼以獨家預售形式成為當年熱門電影《心花路放》的發行方,在“19.9元票補”和強大的營銷攻勢下,僅預售票房就達到1億元。
但隨后,在線售票平臺開始進入“票補大戰”,“9.9元看電影”成為常見的營銷手段。正是基于此,在線售票平臺開始由早期的用戶體驗和營銷競爭升級為資本大戰,行業內也發生了重大調整:格瓦拉賣身微票,貓眼易主光線傳媒。
當在線售票平臺進入三足鼎立的戰略相持階段以后,市場基本被幾家寡頭壟斷,由此票補大戰也逐漸退出,互聯網公司開始投資影視上游,以此同影視行業進行更深度的綁定,即通過向內容方面進行延伸,來加大對整個影視行業的控制力,不再把進軍影視的籌碼全押在售票平臺之上。
當然,在此階段,部分企業在戰略層面也進行了一定調整。比如俞永福接任阿里影業董事長之后,為了強化阿里影業與阿里大文娛集團的聯動作用,阿里影業要作為大文娛生態一分子的角色來重新定位。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互聯網公司與影視行業融合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轉而進入發展的瓶頸期。而在這一階段,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線下院線的障礙就顯得比較難以攻破了。
由于二者在融合之初,售票平臺對院線在宣傳、發行上權重產生了稀釋,這引起院線方面的極大警惕。如UME一直在推自己的售票工具,萬達也通過收購時光網強化在流量端的控制力。受此影響,線下院線開始成為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
另一方面,院線方在內容制作上也并不具有絕對的勝算,甚至開始遭遇種種困難。2016年,萬達主投的大片《長城》在國內外均未取得理想中的成績。換言之,即便有強大的院線支持,要想真正取得商業上的勝利也并不容易。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看到,影視制作方開始和院線進行分工更為明確的合作——博納將新增影院直接交由萬達院線負責;而萬達則要加大對博納主控電影的投資力度。
由此,影視行業的產業鏈進行了新一輪的整合——互聯網公司負責流量和營銷,院線方開始加大內容產出方面的控制力,而以往一直表示要加大院線投入的電影制作方則開始略有收縮。
在新的行業分工形成過程中,互聯網公司恐怕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因為互聯網的流量和資本優勢已經很難突破行業的壁壘,而像萬達院線這樣的行業代表,以其資本和資源優勢,在短時間內也不會輕易為互聯網所用,甚至萬達院線還希望通過收購在線售票平臺,來重新獲得行業的絕對中心位置。
那么,互聯網還能夠如愿“拯救”中國電影嗎?筆者認為,互聯網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仍將繼續。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最近在接受騰訊采訪時認為,未來中國電影的內容創作模式有可能會沿著美國式的道路前進,即大銀幕負責對感官刺激有一定要求的大制作電影,而燒腦作品則主要在季播劇中體現,大銀幕和季播劇從不同層面滿足用戶的觀看需求。
事實上,中國影視行業已經在沿著這一方向發展,其中的關鍵乃是視頻網站。當大銀幕被院線方壟斷而推進遇阻時,互聯網企業開始轉而在網劇方面進行突破,以精致化網劇從大銀幕中分得用戶。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約有755部網劇上線,同比增長60.6%,網劇總播放量同比增長225.5%。與電影行業放緩相比,網劇的發展則充滿生機。
隨著視頻網站在網劇方面投入加大,網劇品質有望逐步得到提升,由此與傳統電影產業重新分割市場與觀眾群。到了那時,互聯網企業將再次坐下來,與院線和內容制作企業確定新的市場格局。
(作者為財經、科技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