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17-06-08 09:28:10
在銀行理財產品不得借公募基金專戶產品、券商資管計劃等通道進入股市后,信托計劃卻在二級市場上嶄露頭角。
無論是在5月份處于“風口”的雄安概念股,還是因股價大跌觸及預警線的高質押率股票,其前十大股東中都能看到XX信托計劃的魅影。
金融業內資深人士稱,監管標準不統一是導致信托計劃在二級市場上“潛龍在淵”的根本原因。2016年下半年以來,資金通過券商、基金買入股票的配資比例被限制在1∶1,但通過信托計劃卻可以做到1∶2甚至1∶3的杠桿。因此大量資金通過信托通道進入二級市場。不過,目前信托公司對這類業務也開始持謹慎態度。因為觸及平倉線的股票不在少數,劣后級資金因此虧損巨大,并引發了信托公司和投資者之間的糾紛,但目前尚無正式的監管意見下發。
“閃崩”背后的信托計劃魅影
“對跌得兇的股票,看看前十大流通股東里有信托計劃,就趕緊賣吧。”在二級市場浸淫20年的老股民老李向他的朋友們建議。老李的邏輯是,這些股票質押率很高,一旦市場單邊下跌,極易觸及平倉線,被強行平倉。這時股票往往被壓死在跌停板上,散戶基本沒有機會賣出。
實際上,伴隨A股市場持續下跌,不少公司確實出現觸碰平倉線的情況。以5月23日為例,洪匯新材、西部資源、農發種業盤中直線下跌,快速封牢跌停板。隨后,朗迪集團、百傲化學、艾迪精密和大唐電信等股票也加入了“閃崩”大軍。
截至目前,勤上股份、*ST 德力、德豪潤達三家公司因公司股價低于警戒線或平倉線已申請停牌。
以勤上股份為例,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贏1號、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銀瑞信互聯網加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資管-浦發銀行-易方達資產-浦發六號資產管理計劃、華寶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華寶豐進”16號單一資金信托等機構。
因為勤上股份的股權質押已低于警戒線或平倉線,該公司已申請股票臨時停牌。該公司的解押方式為,增加將近8200萬元注冊資本,并籌劃剝離半導體照明業務等重大資產重組。
在近期出現異動的股票中,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粵財信托-聚鑫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是洪匯新材第四大流通股東;四川信托有限公司-宏贏212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是西部資源第六大流通股東;華寶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華寶豐進”11號單一資金信托是農發種業第五大流通股東;華寶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華寶豐進”107號單一資金信托是朗迪集團第七大流通股東……
誰在配資
促使信托計劃代替資管產品成為上市公司流通股東的,是2016年7月18日下發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2015年3月,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實施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落實資產管理業務“八條底線”禁止行為細則》升級為證監會的規范性文件。這一被業界稱為升級版資管“八條底線”的《規定》,自2016年7月18日起實施。
《規定》最顯著的變化是大幅降低杠桿倍數,嚴控結構化產品杠桿風險,并限定,股票類和混合類杠桿不得超過1倍。也是從那時開始,信托公司作為通道的信托計劃開始增加。道理非常簡單:之前計劃發行券商資管計劃的項目,由于資管八條底線,只能1:1配銀行的錢,達不到規模要求。于是不得不找沒有收緊政策的信托公司來做產品,1∶2甚至1∶3配資。
但在市場并未出現系統性行情的情況下,誰會這么激進地配資炒股呢?
一位在信托行業干了近20年的資深人士表示:“來找我們公司做產品的,都是私募機構,也有個人。信托公司不可能知道他們的錢從哪來,是誰的。信托公司只是通道,有時候也會幫他們找點錢,僅此而已。信托計劃成立之后,買賣哪些股票是投資顧問的事,信托公司不會過問。你說很多信托計劃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東,可能信托公司自己都還不知道吧。”
但這些來歷不明、且敢大舉配資的資金卻對市場“先知先覺”。今年4月,云南信托、華潤信托等10余家信托公司被發現在去年三季度以來現身9只雄安概念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其中多只個股連續封漲停。
京漢股份披露的2016年年報顯示,有6只信托計劃“先知先覺”地在去年四季度新進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位列第5至第10。到今年一季度,更是有8個信托計劃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
誰在質押
仍以京漢股份為例,今年4月20日,公司公告稱,2017年4月18日、4月19日京漢控股將其所持公司部分股票質押給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用于辦理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截至公告披露日,京漢控股共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334,596,360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42.88%,其所持公司股份累計被質押數量為268,23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4.38%。
實際上,4月17日,京漢股份的收盤價剛剛達到歷史最高點26.30元。此時質押,無疑可以最大限度得到融資。
擁有一家上市公司,大股東仿佛有了一臺隨用隨取的“印鈔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高位質押的股票一旦出現連續大跌,極易逼近平倉線,引發流動性風險。融資人要么追加保證金,要么補質押股票;否則,面臨爆倉。
某信托公司的信托經理稱,通常銀行是不會貸款給民營小企業的,但是對于民營上市公司就不同了。如果用股票質押融資,銀行的貸款利率可以低至5%-6%,抵押率可以達到40%。
興業證券研報認為,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5月26日公布的個股質押數據,3203只個股參與股權質押,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都參與了股權質押,股權質押標的總市值達到5.45萬億元。
在板塊分布上,雖然主板公司進行股權質押總規模高于中小板及創業板,但主板公司的質押率要低于中小創。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質押市值占比分別為51%、33%、16%。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股權質押市值占標的總市值比例分別為8%、19%和18%。
某信托公司的投資總監表示,他在投資公司債的時候遵循一個原則,不買股票質押率高的公司發行的債券。“我的標準是大股東質押股票的比例不超過其持股的30%。股票質押率高的公司,其經營通常有風險。”該人士稱。
補充質押潮玄機何在
實際上,高質押率的股票和流通股東中有大量資管產品、信托計劃的股票是高度重合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隨機查閱“股東質押率為100%且到達警戒線”的股票情況。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信托計劃的至少占到半數,且這個趨勢今年以來還在增強。如果算上資管計劃、基金專戶產品,這個比例可能會達到80%以上。
分析人士稱,如果大股東動用資金杠桿炒高股價,再將處于高位的股票質押給券商、銀行進行融資,甚至可能進行曲線套現,這無疑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但這一做法與現行法律法規存在沖突。
“可能也有一部分所謂的‘牛散’不想被注意到。通過信托計劃、資管產品買賣上市公司股票就不會出現他們的信息。”某信托公司投資經理表示。
公布股權質押到期時間的公司解押主要集中在2年以內。根據已公告的股權質押截止時間,未來2年內到期的融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占股權質押總規模的52%,占已披露截止日期股權質押規模的94%。
從補充質押的公告數來看,2017年4月、5月補充質押的公告數大幅增加,分別達到59條、140條,創歷史新高。2015年大規模增加的股權質押,根據2-3年的一般質押期限來看,仍有大部分未解壓,本次下跌導致部分質押股票接近平倉線,引發大規模補充質押潮。
面對平倉風險,不少公司采用補充質押、停牌等方式應對。當前補充質押公告大幅增加、甚至已出現停牌自救。4、5月份下跌過程中,也出現了觸碰平倉線的公司,為了防止被強平或公司易主的事實發生,涉及股權質押“雷區”的上市公司紛紛通過補充質押、停牌、持續增持等手段自救。
資金回流銀行主動管理將代替通道業務
申萬宏源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從資管角度的測算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如果考慮保險資管,有42.2%的資金是來自銀行,如果不考慮保險資管(銀行進入保險資管的資金量較少),則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專戶以及基金子公司有大約52%的資金來源銀行。
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銀行資金出現逆流之勢,資金呈現從非銀機構回流銀行,從小行回流大行的過程。去杠桿過程中,央行抬升資金面,對股債都有偏負面的影響。去杠桿帶來新增配債規模的回落。短期內券商資管規模將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未來券商資管想要突出重圍將更加依賴投資能力及產品設計能力。
資金回流銀行
根據海通證券大致測算(口徑包含銀行理財、證券資管、信托、基金及子公司、期貨子公司、私募基金,剔出重復計算),預計2016年末全行業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百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
申萬宏源認為,銀行去杠桿,尤其是小銀行去杠桿壓力更大,資金呈現從非銀回流銀行,從小行回流大行的過程,帶來的影響有:原來配置在外的產品到期回流,或者強制贖回對各類資產產生的拋壓。其次,原來高杠桿率(包括場外杠桿和場內杠桿)的回落,帶來整體配置資金規模的收縮。第三,資金回流到銀行,尤其是大行,帶動整體市場的風險偏好降低。
委外資金強制贖回,到期不續,以及委外資金接收方預計出現這兩者變化而提前拋資產獲取流動性,市場對未來監管預期偏悲觀,資金面整體抬升都會帶來債市的調整。
從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第一季度,去杠桿的政策已經取得效果。綜合考慮基本面、資金面以及監管等因素,申萬宏源認為當前債券收益率具有較高配置價值。海通證券指出,過去券商資管利用制度紅利,大力發展附加值較低通道業務,未來在監管去通道、強監管資金池的背景下,短期券商資管規模將面臨較大的收縮壓力,未來券商資管想要突出重圍將更加依賴投資能力及產品設計能力。
券商資管短期承壓
受益于過去監管層對金融創新的大力支持,券商行業資產管理業務迅猛發展。2012年創新大會后,在“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的政策導向下券商資管業務迅速發展,尤其隨著非標擴張、授信類影子銀行擴張,通道型業務迎來最佳發展機遇。2012-2013年券商資管規模同比增長5.7倍及1.8倍,主要來自于通道業務貢獻。
截至2016年末,證券公司擁有產品數24782只,同比增長36%;就資產管理受托規模來看,證券公司管理規模達17.58萬億元,占全行業的34%,同比增長48%,券商資管在新型資管機構中地位穩步提升。
目前來看,券商通道政策紅利逐步消失,大力發展主動管理是當務之急。隨著2014年2月,證券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通道型資管的政策紅利逐步消失。正是由于通道類業務盡管規模體量較大,但由于附加值較低,券商開始謀求轉型。
從近年來資管規模變化來看,以通道為主的定向資管規模占比仍較大,但增速開始放緩,一些小集合和主動型集合資管的規模高速增長,成為券商資管發展的重點業務。截至2016年末,券商受托管理資產規模為17.58萬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主動管理業務規模4.94萬億元,同比增長62.5%;通道業務規模12.39萬億元,同比增長39.9%。
海通證券認為,未來,通道業務將告別歷史舞臺,主動管理更強調產品設計及投資能力。監管層近期多次就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表明強監管態度,盡管經測算,去通道、清理非標資金池業務對券商業績的影響較小,但顯然資管業務野蠻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通道業務逐漸告別歷史舞臺,資管規模收縮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中長期將倒逼通道業務向主動管理轉型,未來券商的投資能力、產品設計等都將成為評價券商資管能力的重要指標。
信托公司增資熱情涌動
來自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4月共有55家信托公司參與集合信托產品發行,共發行509個集合信托產品。較上月同期發行的523個,數量環比下降了2.67%。4月集合信托產品的發行規模達1133.32億元,較上月同期1205.85億元,環比下降了6.01%。值得注意的是,股權投資和權益投資收益率站上7%。
權益類信托收益上升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統計顯示,4月份,證券投資、貸款、股權投資、權益投資和其他投資信托的規模分別為60.44億元、147.83億元、23.05億元、294.74億元和179.40億元,較上月相同時點統計得到的129.70億元、163.59億元,27.88億元、562.90億元和268.81億元,分別下降了53.40%、9.63%、17.31%、47.64%和33.26%。組合額運用信托的成立規模為91.43億元,較上月相同時點統計得到的89.85億元,上升了1.76%。
從規模占比來看,權益投資信托占比最高,達到45%;股權投資信托占比最低,僅為2%。證券投資信托占比為10%;房地產信托占比為13%;組合運用信托占比為16%;其他投資信托占比為22%。
貸款、股權投資和權益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6.79%、7.01%和7.47%,較上月相同時點統計得到的6.78%、6.90%和6.43%,分別上升了0.22、0.11和1.04個百分點。
證券投資、組合運用和其他投資信托的收益率分別為4.96%、6.56%和6.84%,較上月相同時點統計得到的5.19%、6.60%和6.99%,分別下降了0.22、0.04和0.16個百分點。
與上月相同時點比較,期限在1年(含)以內的產品占比由46%下降至44%;期限在1年(不含)至1.5年(含)的產品占比由6%增長至8%;期限在1.5年(不含)至2年(含)的產品占比由30%增長至31%;期限在2年(不含)至2.5年(含)的產品占比維持2%不變;期限在2.5年以上的產品占比由17%下降至15%。
信托公司增資潮持續
據用益信托統計,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到20.22萬億元,同比增長24.01%,信托行業正式大步踏入“20萬億時代”。如果從2002年“一法兩規”正式實施算起,信托資產規模在2008年突破1萬億元規模,2013年突破10萬億規模,信托行業實現第一個10萬億資產管理規模用了整整11年,而資產管理規模從10萬億到20萬億,則僅僅用了3年時間。
不過,2016年信托全行業實現凈利608.06億元,同比增加24.08億元,增幅僅為4.12%。
同時,2016年內共計22家信托公司增資,注冊資本增加總額則達到470.5億元。從過去的這幾個月來看,2017年信托公司的增資熱度依舊不減,今年以來已超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據港交所官網消息,山東信托赴港IPO的招股說明書狀態由“處理中”變為“沒有進展”。這或許意味著該次申請流程已經不會繼續,如果公司方面還有繼續上市需求,就要重新遞交材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