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央行旗下媒體:類似于2013年6月的“市場異常波動”不會重演

金融時報 2017-06-10 13:04:11

作者 卓尚進 

在當前貨幣政策操作保持流動性“不緊不松”的前提下,銀行業整體流動性狀況良好,主要商業銀行負債資金來源穩定,并未出現所謂的“攬儲大戰”。少數機構出于自身經營發展考慮進行定價調整,不具有行業代表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市場上有個別機構或少數從業人士所稱的“中考”困難、“攬存大戰”上演,這是以個別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說法。

時值年中,金融市場會否出現“魔咒”、再現“錢荒”?眼下這已成為一些市場人士心中揮之不去的疑惑。

且看媒體報道中高頻出現的字眼兒——“期中考”、“攬存大戰”、“利率大戰”、“斷糧”……此外,一些報道中的數據似乎也能說明問題,如有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了40%至50%,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超過5%甚至6%等。

不過,只要我們客觀地、全面地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些說法只能算作事物的“表象”,并非本質。

最近,一些銀行機構存款利率有所上浮,確有其事。但這能算異常現象嗎?

首先,這只是部分銀行的情況,并不代表全部。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對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而言,存款占比達到70%至80%,負債結構健康、穩定性強、成本可控,并不需要采取高息攬存等方式來獲取流動性,這奠定了市場總體穩定的基礎。對相關銀行總行網上信息的查閱可以發現,2015年以來,5家大行及12家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并沒有上浮,更沒有“存款大戰”。

其次,在資金面出現一定程度緊張的時段,商業銀行上浮存貸款利率,出現各家銀行利率高低差別,是正常的市場化現象。早在2013年7月,我國就全面放開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限制,標志著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初衷就是給予相關金融機構充分的資金定價權,自行決定存貸款利率價格。因此,當下各類商業銀行視乎資金面供求狀況上浮定期存款利率、下浮活期存款利率及調整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等,這是存貸款與理財市場化進展的正常現象,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日前在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今年以來,央行實施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就是不緊也不松。不緊就是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的正常、合理的增長,要保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不松就是貨幣政策如果太松的話,可能僵尸企業、過剩產能就很難去掉 。

在當前貨幣政策操作保持流動性“不緊不松”的前提下,銀行業整體流動性狀況良好,主要商業銀行負債資金來源穩定,并未出現所謂的“攬儲大戰”。少數機構出于自身經營發展考慮進行定價調整,不具有行業代表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市場上有個別機構或少數從業人士所稱的“中考”困難、“攬存大戰”上演,這是以個別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說法,其對于“錢荒”可能再現的判斷,更是放大流動性風險,甚至自己嚇唬自己的心態反映。

分析市場上個別機構和少數從業人員的這類說法,其實反映了其恐懼心理——擔心出現類似于2013年6月份的“市場異常波動”。這種恐慌心理的出現也并非偶然,應當與如下幾個因素相關。一是外部因素,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可能在6月份加息,這可能引發國內市場部分流動性流出;二是監管部門要求的6月末對商業銀行實施二季度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三是加強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去杠桿的政策取向不變等。

不過,理性地考慮可以發現,這幾個因素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并不能給國內金融市場帶來“巨震”。即使美聯儲6月份加息,國內市場早已開始消化,監管機構和市場機構目前正在積極應對,其引起的資金流出應在可控范圍之內。日前央行公布的5月份外匯儲備規模較上月增加了240億美元,已經連續第四個月上升,并站穩3萬億美元之上。有機構分析認為,外匯流出得到控制,甚至有部分境外資本流入境內。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是2013年6月份以來,央行抓緊探索和完善“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的金融宏觀調控框架,銀行業金融機構已逐漸適應。實踐證明,“雙支柱政策”有力地維護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正常運行。正如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所說,MPA并非金融市場波動的源頭,而且恰恰相反,它有利于提醒金融機構全面加強風險管理,穩定和控制杠桿率水平,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力工具。

而加強金融監管、彌補監管短板,持續穩妥地去杠桿,這是為了促使中國金融市場更加規范化、法制化和市場化,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更加良好和風險內控機制更加科學,可保障金融體系更加穩健運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從調控實踐看,央行不僅精心構筑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運行的“安全圍欄”,而且敏銳快捷地采取行動措施。在5月25日自律機制座談會上,央行表示已關注到市場對半年末資金面存在擔憂情緒,擬在6月上旬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并擇機啟動28天逆回購操作,搭配好跨季資金供給,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穩定市場預期。話音剛一落地,央行隨即采取行動:6月5日,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向市場投放300億元跨季資金;6月6日,央行開展MLF操作4980億元,為銀行體系補充中長期資金,向市場釋放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明確信號。相信央行會根據其掌握的市場流動性狀況隨時做出此類操作,使市場流動性趨于“不緊不松”臨界點。

綜合上述判斷,今年6月末發生大的流動性風險及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極低,類似于2013年6月份出現過的“市場異常波動”不會重演。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和其他市場主體對于年中的流動性狀況應當保持正常心態和理性做法。正常心態,就是對待流動性風險及其可能引發的其他風險,需要保持警惕、有防范意識、完善對策措施,但沒必要過度放大流動性風險,也不必過度恐慌、手足無措,亂中出錯。理性做法,就是對于流動性風險及可能引發的其他風險,我們要持續完善治理政策,加強內部控制和全面風險管理,把防范化解風險落實到平常的每項工作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我們一定要胸中有數,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范,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按照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和其他市場主體,當前要高度重視防范流動性風險這個“風險點”及其可能引發的其他風險。對外部風險要進一步筑牢“防火墻”,對內部市場風險,宏觀政策框架要進一步扎緊“安全圍欄”,而各類市場主體要“強身健體”、不斷增強“抗擊打”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要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和其他市場主體未雨稠繆,積極應對,做好預案,高度警惕,就一定能夠有效防范年中大的流動性風險暴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客觀認識理性對待年中流動性風險)

責編 陶玥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 亚洲性色AV乱码字幕无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午夜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