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2017-06-18 14:36:20
央視網消息:江西金融辦日前接到了一份由中國銀監會等三部門下發的通知,這份通知叫停了當前網貸機構開展的全部校園貸業務。
現階段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
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對拒不整改的,要暫停其開展網貸業務,依法依規予以關閉或取締,對涉嫌惡意欺詐、暴力催收、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移交公安、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知顯示,在2016年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印發以來,部分地區仍存在校園貸亂象,一些地方“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等不良借貸問題突出,給校園安全和學生合法權益帶來嚴重損害。這其實是對2016年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加強校園網貸整治的升級。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從規范升級到叫停,原因是什么呢?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大學生因校園貸上當受騙的案例屢屢發生。有的在校大學生,想通過網絡平臺找兼職,為家里減輕經濟負擔,沒想到竟落入了非法貸款的圈套。
部分地區仍存校園貸亂象 突破底線
廣東警方透露,在受害的學生中,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網貸平臺借錢,只是為了超前消費或者攀比的心理,他們不惜和網貸平臺簽訂高息的還款協議,有的周息甚至高達30%。5月下旬,專案組部署廣州、深圳、珠海等地警方,統一開展涉校園貸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破獲案件190余宗,涉及受害學生350余人。
學生被騙聊天記錄
廣東省公安廳刑偵局副局長梁瑞國介紹,一些不法人員犯罪分子利用校園貸的名義針對大學生這個鑒別能力不高,社會經驗不足的缺點進行詐騙,學生一旦還不起以后,就運用非法手段追債、侮辱,甚至以公開裸照作為威脅。
校園內隨處可見的小廣告
正是受到網貸方的百般威脅,21歲的大二女生“小潔”不堪壓力,在今年四月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據了解,“小潔”卷入的校園貸至少有五家,其中,僅在其中一家“今借到”平臺借款就有257筆,累計借款超過57萬元。小潔的閨蜜透露,小潔生前家境良好、消費正常,不過一直有做點生意掙點錢的想法,但做得不是很順,虧了一些錢,直到今年年初,她找到一份在福建泉州的借貸公司做客服的兼職。
受害人“小潔”
然而這時,欠款的窟窿已經越來越大。小潔只好去找別的平臺,拆東墻補西墻。家人曾多次幫他還錢,期間還收到過“催款裸照”。小潔的父親稱:“她媽媽收到一條信息,也就是彩信圖片,所以我們才會問女兒到底怎么回事。畢竟那個圖片已經發過來了,我女兒說是PS的什么東西。”
“催款裸照”
4月8號,小潔最后一次收到網貸平臺“快樂花吧”的催款短信。對方聲稱,如果當晚9點前不還錢,他們會把借條和花圈,給她的父母和老師寄去。最終,不堪侮辱和壓力的小潔自殺身亡。
校園貸產生的初衷本是好的,幫助大學生創業,更快地實現夢想。因此,對于校園貸的管理,不能一禁了之。銀監會此次發印發的通知就明確提出:疏堵結合,維護校園貸正常秩序。
對策一:開門引入“正規軍”滿足需求
通知明確,將鼓勵合規機構積極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合法合規的信貸服務。制定正負面清單,明確校園貸市場參與機構。對此,通知特別明確,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產品。
對策二:強化保護還校園一片凈土
4月10日,銀監會發布指導意見,明確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最新印發的通知還要求,現階段,學校應向每一名學生發放校園貸風險告知書并簽字確認,每學期至少集中開展一次校園貸專項宣傳教育活動。同時,未經校方批準,嚴禁任何人、任何組織在校園內進行各種校園貸業務宣傳和推介。
對策三:提門檻給“利滾利”設置天花板
有專家指出,很多非法校園貸的一個可怕之處在于“利滾利”。雖然早在2015年8月,最高法就出臺規定,明確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不過,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還是對借高利貸可能導致的后果估計不足。日前,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通知,規定校園貸逾期違約金、逾期罰息總金額不得超過借款人借款本金。這意味著,校園貸“利滾利”有了明確的上限,防止借5000元還幾十萬元的“噩夢”再現。
【短評】“財商”是一門必修課
信用貸款只是一種金融工具,它自身并沒有道德標簽。是好是壞,全看誰來用、怎么用、用在哪兒。現在的校園貸亂象,一方面是因為它被不法之徒所利用,更重要的一方面,其實是很多大學生還不具備使用校園貸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包括誠信意識、風險意識和理財意識等。
大學校園與社會僅一步之遙,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后,少不了要和金融信貸打交道。幫助大學生正確使用金融工具,其實就應該是大學里的一門必修課。在開發智商、提高情商之外,大學也應該培養學生的“財商”。只有大學生對貸款的認識普遍端正了,開展校園貸款的條件才算成熟。
(來源:央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