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6-25 22:27:01
“又是下跌的一天。”6月22日,面對上證50指數的上漲,公募基金經理劉新(化名)一臉的無奈,因為當天中小板指數下跌0.94%,創業板指數下跌1.44%,而劉新恰恰一直重倉中小創。類似的情形上半年屢見不鮮。在“二八行情”甚至“一九行情”的格局下,A股小盤股熄火,大盤股崛起,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心中五味雜陳,有人笑傲江湖,有人遍體鱗傷。
擁抱藍籌者勝出
年中時點將至,目前距上半年公募基金收益率冠軍的落定僅剩一周時間,各家基金公司摩拳擦掌準備最后的沖刺。數據顯示,截至6月22日,共有494只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取得正收益,273只取得負收益。區間收益率位居前三位的股票型基金無一例外契合“白馬藍籌風”。
據數據,今年以來至6月22日,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以32.48%的收益率位居首位。該基金不低于80%、不高于95%的基金資產投資于股票,其中投資于中證指數公司界定的“主要消費行業”和“可選消費行業”的股票比例合計不低于基金股票資產的95%。招商中證白酒基金以29.52%的收益率緊隨其后。建信央視財經50基金排名第三位,收益率達24.27%。
今年以來至6月22日,表現最差的基金收益率低于-17%,緊隨其后的三只基金收益率分別為-16.25%、-14.48%、-14.19%。總體來看,表現較差的基金主要投資于大數據、軍工、信息安全等主題。
“每當市場低迷時,資金總要選擇一個突破口來推動資產保值和增值。以往創業板常常成為突破口,今年則是上證50。”北京盈創世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韓冬表示。
常春藤資產管理合伙人王成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價值股一路走高,這是市場對于這些上市公司估值和成長性的認可。同時,去年新股申購規則調整之后,參與“打新”的低風險偏好資金配置底倉,加大了對價值股的配置力度。IPO常態化之后,中小股票的供應格局發生變化。在高估值的背景下,中小股票的價格自然難以為繼。
應對去杠桿沖擊“金融去杠桿對公募基金的沖擊不小,存量資金尋求安全的品種,集中力量抱團個別板塊,導致”二八分化“格局持續。”劉新說,“我上年做的主要是成長股,沒有充分應對去杠桿的沖擊,所以上半年成績不好。”
常春藤資產管理基金經理石海慧認為,成長股也有機會。常春藤資產一直傾向于投資成長股,主要方向是醫藥、TMT和消費,5月公司管理的基金收益率約為2%。
順應市場風向是不少基金經理的策略。建信基金權益投資部許杰說:“在操作上,我們的持倉結構絕對規避高估值、炒概念的股票,主要在業績穩定的消費和估值合理的成長型龍頭布局。”
有私募基金經理選擇以極低的倉位操作,較好地規避了風險。北京一家私募基金經理說:“上半年我們始終把股票倉位控制在10%以內,產品凈值僅出現很小幅的回撤,算是躲過了風險,現在等待下半年的機會。”
韓冬介紹,上半年除股票外,他們還積極運用期貨工具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他們在投資策略方面更偏重藍籌股,但充分考慮短期內的流動性風險,通過50ETF期權和股指期貨的結合來規避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實現多空靈活操作。
激辯風格切換
下半年市場風格是否會切換?王成認為,以“漂亮50”為代表的價值股上漲幅度已足夠大,周期已足夠長。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流動性明顯寬松的概率較低,所以“漂亮50”向“漂亮150”擴散的概率不大。中小盤股票仍受制于估值較高、新股供應、監管較嚴的影響,難有大的表現,需要時間來消化估值并體現真正的成長性。未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行業或板塊性的機會都是稀缺的,自下而上選擇個股并把握主題性交易機會應是主要的投資方式。
許杰認為,下半年在配置上堅持把握消費和創新兩個思路。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正在發生切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傳統周期行業的風險得到一定程度釋放,未來新的驅動力來自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
在嘉實基金看來,主板方面,周期股估值合理,而金融股低估,估值仍有一定的修復空間;白馬消費龍頭股的系統性估值修復臨近尾聲,未來半年可能見到本輪消費股抱團行情的頂部。中小創方面,隨著估值壓力進一步消化,創業板和中小板指數有望在年底之前完成探底,并構筑未來3至5年長周期的成長股底部,為成長股投資帶來戰略性拐點。
華商基金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蔡建軍表示,風險偏好短期內有所恢復。此前結構性行情導致不少股票跌幅較大,存在一定反彈需求。中期來看,風險偏好仍處于較低狀態,今年核心的要素還是確定性。市場仍可能更多地呈現結構性行情,業績和估值的匹配度仍是核心關注點,下半年業績增長確定的行業和公司可能存在估值切換行情。
北京量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微量網創始人馮永昌表示,7月至9月可能多數股票都面臨調整,市場的機會比較小,風險相對較大。由于板塊的分化會比較明顯,所以如果選擇得當,量化類的阿爾法策略還是會有較穩健收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