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6 00:37:26
“天府之國”成都的小雨淅淅瀝瀝,氤氳的霧氣給這座看似慢條斯理的城市再添幾分浪漫的氣氛。而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余人正云集在此,醞釀著一場行業變革。
6月22日至24日,以“數字驅動 融合創新”為主題的2017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在成都舉行。峰會由國內領先的數字建筑產業平臺服務商廣聯達與全聯房地產商會主辦,被視作中國建設行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是建設行業的年度盛典,此前,峰會已走過北京、蘇州、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
今年峰會主題緊靠“數字經濟”,探討數字技術驅動下建設行業、企業乃至項目的融合應用及創新,盛況空前。值得一提的是,廣聯達正與新的合作伙伴進行“探險”。6月22日,廣聯達與華為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將在建筑云、智慧工地、智慧建筑領域合作。
建筑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不久前,北京電報大樓關閉,這棟為北京市民服務了59年的大樓曾是亞洲最大的電信業務綜合營業廳,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北京電報大樓為標志的時代落幕。
數字化顛覆行業的速度常讓人慨嘆技術的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字化的滲透率在各行業有所不同,“浪潮”之下,仍有行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潮頭”一躍而過,大有漸行漸遠之勢。
建筑業就是落后于“浪潮”的行業之一。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建筑業的數字化進展僅高于農業,位居所有統計行業中的倒數第二,落后于房地產業與制造業。
“我們在真正用科技、用數字化去改變這個行業方面還沒有做太多的事情,建筑業的研發投入水平小于1%。其他行業怎么樣?汽車行業(研發投入)3.5%,航空行業(研發投入)4.5%,當然還有更高的,像通信、IT。”廣聯達總裁袁正剛在峰會上表示。
建筑業被認為在應用技術和管理創新上一直行動遲緩,但“建筑業瓦解的時機已經成熟”——麥肯錫認為。
“瓦解”一詞尚有爭議,但“建筑行業迎來了改變的時機”這一觀點已受到業內認可。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推廣智能和裝配式建筑”、“加強技術研發應用”,用科技手段促進建筑產業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在此背景下,6月22日,《中國建筑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17)-智慧工地應用與發展》(以下簡稱《報告》)在峰會上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組織編寫,匯集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清華大學、北京城建集團、上海建工集團、廣聯達等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的權威專家,是我國公開出版發行的、針對建筑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的系列報告。
《報告》源起于2013年,歷經“建筑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歷程”、“專項技術BIM的研究”“BIM的深度應用和發展”、“互聯網應用與發展”四屆主題,今年則以“智慧工地”為主題。
在峰會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行業工作處處長趙昕介紹,我國建筑工地的施工信息化已走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面向單業務崗位應用的工具軟件階段,比如CAD制作軟件、工程預算和結構計算類軟件;第二個階段是面向多業務集成化的管理軟件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多技術應用集成的階段,比如從施工現場信息技術的采集,在施工現場把云技術、大數據應用到整個施工現場的管理過程中。
而今,施工信息化走入了智慧工地時代。智慧工地發展如何?通過調查,《報告》指出,智慧工地的概念大多是在業內“口耳相傳”,多用于重點項目,業內認為智慧工地的應用體現了業務管控的能力,但同時也表示,建筑施工企業推動智慧工地尚需外部刺激推動。
數字施工助力項目成功
6月24日上午,一支近200人的觀摩隊伍來到成都“天府匯中心廣場”項目(以下簡稱天府匯項目)施工現場,他們口音不一,所來自的公司類別也不盡相同,但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來看看數字施工是怎么運作的。
提到數字施工繞不開 BIM。“BIM可能是建筑業的操作系統,就像計算機的Windows一樣,我覺得BIM很可能是把整個建筑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的核心要素。”中關村管委會產業處調研員陳星在“特色小鎮及園區發展新模式專題論壇”上表示。
根據天府匯項目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該項目是集購物、休閑、酒店、住宅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為52.8萬平方米,BIM技術應用分為施工準備階段的BIM策劃、實施標準和施工過程階段的BIM可視化和信息化。項目施工方中建二局在BIM技術部分采用了廣聯達的BIM5D產品。
在BIM領域,廣聯達是當之無愧的專家。2009年,廣聯達就與斯坦福、馬里蘭大學合作BIM研究,開啟了BIM之旅;2010年在廣聯達大廈上應用BIM,BIM5D研究開始,BIM5D Beta版發布……2015年起BIM系列產品全面推廣,發展迅速,在2016年,和萬達圍繞標準及平臺展開了深入合作。
隨著新的技術的出現,廣聯達也在不斷探索BIM與新技術結合的方式。在“數字施工助力項目成功”施工企業專題論壇上,廣聯達發布了其施工企業“BIM+PM”整體解決方案。“粗放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企業的集約化經營轉型,數據流通不及時、不準確、不高效,這是最大的問題。”BIM業務總經理汪少山表示,廣聯達施工企業“BIM+PM”整體解決方案是對行業痛點“對癥下藥”。
“它本身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且還有很多的擴展性。”汪少山介紹道,廣聯達施工企業“BIM+PM”整體解決方案由三層結構組成,即崗位級工具、項目級平臺、企業級系統,以加強施工企業的數字化管理。
在崗位級工具中,廣聯達施工企業“BIM+PM”整體解決方案,一方面可以提升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過程可以產生真實有效的數據,“這就不是為了數據而數據,而是將數據與工作場景相結合”。
崗位級工具效能產生數據后,數據向上傳遞,需要點到線的連接,就達到了項目級平臺,即廣聯達BIM5D產品。模型中心、數據中心和運營中心,圍繞著項目的三大板塊實現項目的精細化管理。
多個項目數據再向上傳遞,即是企業級系統,廣聯達稱之為企業BIM云平臺。“企業可分析多項目成本、多項目進度,能夠調配、對比等,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產生價值。”汪少山舉例稱,在打通上述數據流后,企業采購可實現“定時定量”,解決以前行業內盲目采購浪費成本的問題。
廣聯達施工企業“BIM+PM”整體解決方案還支持企業進行擴展。對企業自身可擴展至大數據,形成企業內部的清單庫、工料庫等,企業可依此進行成本分析以衡量項目的價值。同時,該解決方案還可橫向擴展至ERP軟件,與OA系統連接,實現真正的數字企業。
為何廣聯達開發出能促進施工企業變革性升級的產品?“首先,我們現有很多優勢產品,形成了很好的生態;第二,我們有自己獨有的技術優勢,如BIM技術、云技術、圖形平臺;第三就是我們擁有‘云+端’的技術架構,以保障方案實現真正的數據共享。”汪少山表示。
數字理念建筑促城鎮發展
建筑行業與城鎮化發展息息相關。數字顯示,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速,2016年我國房屋面積已突破42.24億平方米,而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0.5%提升至57.35%。
未來,“特色小鎮”或將成為城鎮化率提升的新引擎。2016年7月1日住建部、發改委、財經部聯合發布了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培育一千個左右各具特色的小鎮。建筑行業又迎來了新的商機。
但以目前的情況而言,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筑的建造和拆毀過程產生每年超過30億噸的建筑垃圾,大部分是不可降解的,占城市垃圾的40%左右”,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孫英在峰會上向與會者介紹,建筑業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資源能源,并產生大量的排放和建筑垃圾。
未來將大量涌現的特色小鎮的建設如何更加集約、智能關乎著城鎮化的質量,成為行業內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峰會專設“特色小鎮及園區發展新模式專題論壇”,由中關村智慧建筑產業綠色發展聯盟牽頭行業專家,對數字經濟時代特色小鎮的發展進行探討。
推動以數字化的理念進行特色小鎮的規劃與設計,是與會專家的共識,而廣聯達也為此提出了應用方向。
“未來特色小鎮將是更加智慧的。”廣聯達董事長、中關村智慧建筑產業綠色發展聯盟理事長刁志中在會上表示,數字理念下的特色小鎮應具備以下特點:首先是建造過程將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規劃、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造;其次是在小鎮的發展形態上也將采用更多的智慧建筑,發展更加智慧的產業,使得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之間的連接也更加智慧;最后,小鎮應更多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政務管理、物流管理、醫療管理、設備服務等全方面的智慧生活。
廣聯達研究院院長劉剛則提出特色小鎮要注重“產城融合”,即將建筑及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小鎮的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
“無智慧無小鎮。”劉剛提出,“小鎮招商云”基于產業規劃的先行基礎對接招商平臺,以更好地和相關企業結合空間和場景進行產業的入駐和招商;另外,“產業服務云”搭建基于云的服務平臺,讓各種產業服務應用能夠聚合進小鎮;再者,“運維管理云”通過基于以BIM技術為核心的三維空間模擬,讓今后可能產生的風險可視化,以保證小鎮智能和綠色發展。
“數字小鎮的建設和發展實際上也是需要多方參與和共贏,不是一家去做,同時需要生態聚合,像中關村綠色發展聯盟也是生態聚合,廣聯達定位是數字建筑產業平臺服務商,我們也愿意提供這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服務于聯盟、產業、特色小鎮發展,用科技創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劉剛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