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2017-07-06 13:33:37
齊星鐵塔(002359.SZ)董監高集體“逃亡”開始于2017年6月份。董監高“逃亡”之后,西王集團有限公司7月4日發布公告稱,地方政府對托管事項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為“從審計評估機構對齊星集團初步的清產核資情況看,齊星集團已經資不抵債。下一步,依法依規對齊星集團進行破產重整。”
面臨破產的齊星集團
2017年一季報顯示,齊星集團為齊星鐵塔第三大股東,如今面臨資不抵債的財務危機。而齊星集團所持有的齊星鐵塔的1280萬股悉數質押。
早在2017年3月,就有媒體爆出,位于鄒平縣的齊星集團有限公司日前因資金鏈斷裂,大量銀行貸款到期無法償還,當地正組織金融機構成立債權人委員會來統一處理債權事宜。
上述報道指出,一份名為《齊星集團有限公司銀行業債委會合作公約》(下稱“合作公約”)顯示,合作公約涉及的36家銀行業債委會成員里,齊星集團信貸敞口數額巨大,合計高達71.5691億元。
但該報道隨即招來齊星鐵塔公告澄清。齊星鐵塔3月29日晚間公告表示,2017年3月28日,公司在網絡上發現題為《齊星集團資金鏈斷裂,36家金融機構存70億信貸敞口》、《齊星集團資金鏈斷裂,控股公司齊星鐵塔或受牽連》的報道。齊星鐵塔表示,報道中所稱內容與公司事實不符。目前,公司的控股股東為龍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齊星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28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07%,持股比例較低,對上市公司構不成控制關系。公司與齊星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互相擔保。
實際上,齊星集團、西王集團、鄒平縣人民政府于今年4月3日簽訂《委托經營三方協議》,約定了西王集團對齊星集團為期三個月的托管。7月3日,委托經營期限屆滿。根據協議,西王集團解除對齊星集團的托管,由齊星集團自主運營。顯然,此舉或造成齊星集團破產。
“逃亡”的董監高
令市場擔憂的是,齊星鐵塔在西王集團對齊星集團的托管結束之前,董監高相繼離職或隱含上市公司經營上的困境。
最新公告顯示,6月30日,齊星鐵塔董事會收到總經理王曰江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去總經理職務,辭職后王曰江不再擔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仍繼續在公司任職。同時,副總經理馬凡波也提交書面辭職報告,因工作調整申請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當天,證券事務代表張婷也提交書面辭職報告,因個人原因,張婷申請辭去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職務,將不再擔任公司其他任何職務,辭職報告自送達董事會時生效。
2017年6月16日,齊星鐵塔董事長李韶軍先生提交書面辭職報告,申請辭去董事、董事長、戰略與發展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后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6月時,亦有多名董事、監事相繼離職。
董監高集體離職的背景除了股東財務危機面臨破產之外,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急劇下滑或是更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2017年一季報顯示,齊星鐵塔當期的凈利潤、扣非和現金流均是負值,相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其中,凈利潤為-546萬元,同比下降187%;扣非為-381萬元,同比下降163%;現金流為-2719萬元,同比下降4665%。
更為嚴重的是,齊星鐵塔業績急劇下滑之際,更是走上了“賣資產”的道路。公告顯示,齊星鐵塔全資子公司健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深圳君圣華瑞實業有限公司、王文勝簽署《資產轉讓協議》,擬將健和投資持有青島鍵富投資有限公司的 100%股權作價8750 萬元進行轉讓。
局部金融危機爆發?
根據齊星集團官方的介紹,其是一家以鋁產品深加工為主業,并涉及鐵塔、新材料、金融、地產等領域的大型民營企業。
關于齊星集團陷入困境的情況,在鄒平已是一件公開的事。3月15日,齊星集團下屬公司鄒平鋁業有限公司下發停產通告稱,因集團公司目前總的流動資產不足以支撐所有下屬公司全部運行,現要求公司被迫暫停鋁業生產半年。
第一財經報道,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齊星集團最大的“債主”。上述“合作公約”顯示,“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敞口7.3億元,占比10.20%。”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齊星集團在銀行業形成的債務超過70億元。有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這還不是齊星集團債務的總量。除了銀行業之外,還有很多社會欠債,這個數字大概是40億元。
有業內人士將齊星集團的財務危機及其暴露出來的債務風波聯想為局部金融危機隨時爆發。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財務危機說明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有一些企業經營不善或者原有的業務不適合市場需求可能會出現破產。對高負債率的企業要非常小心。現在出問題的,多數都是傳統產業,特別是產能過剩的行業,但并不具備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更多的是個別公司的問題。
“個別公司出現問題應該不會造成連鎖反應,也不會形成的局部金融危機。企業的優勝劣汰也是經濟的正常的現象。但對于這樣的企業,當地政府和銀行都要非常警惕,防止出現三角債連累更多的企業。”楊德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實際上,幾個月前的“山東源大工貿辱母案”發生的背景就是產能過剩、鋼貿危機,繼而債務糾紛、銀行抽貸和高利貸多種因素導致悲劇的發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