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0 22:39:2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宋思艱
7月20日,在聯想第三屆全球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等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
當日,聯想首次對外公布了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和戰略,并確定全面向該領域轉型,“聯想會牢牢把握住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楊元慶如此講道。PC起家的聯想,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向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領域的轉型,有成果也有遺憾。談到轉型布局人工智能時,楊元慶表示,“轉型不脫層皮就不叫轉型,聯想財報確實不是很好,但這很正常。如果聯想不是堅定地落實三波戰略,完全可以交出非常漂亮的業績。”
專賣店還將賣物聯網設備
今年4月,楊元慶制定了聯想集團的三波戰略,即電腦領域、手機業務和新型的智能設備和“設備+云”的模式,后者是聯想未來的重點。楊元慶認為,只有三波齊頭并進,才能保證聯想在未來站穩腳跟、占領最大的市場份額。
近一年多來,業績的“降”與管理層的“換”成為業內關注聯想的熱詞。這兩者也越來越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理不清楚。2017年5月,離開兩年的劉軍突然重返聯想集團,將聯想人事變動熱度再次升溫。有行業者稱,劉軍的回歸是拯救聯想PC。
上個月,聯想集團發布了2016至2017財年的全年業績。雖然實現了扭虧,但全年業績并不理想:集團全年收入為430億美元,同比減少4%。三大業務板塊:個人計算機、智能設備、移動業務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全球PC出貨量老大的位子,重新被惠普奪回。
面對最近市場情況,楊元慶表示,聯想財報現在的狀況確實有些不好,但很正常,因為聯想一直在轉型投資,如果沒有這三波戰略投資,聯想財報想盈利很容易。
“大家不要被短期的財報所蒙蔽,要相信聯想是一個有希望有未來的企業。”楊元慶表示,下半年外界將看到聯想的轉型成效。其中,對于聯想的手機業務,楊元慶再次表示了信心。他認為,今年下半年開始就會見到成效,手機將扭虧為盈 。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京東2016年曾達成協議,聯想全線產品未來三年力爭在京東實現600億人民幣的目標銷售額。2017年6月,重新回歸的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與京東3C事業部總裁胡勝利達成了新的承諾,600億的銷售目標變為800億,并可能沖刺1000億。
對于聯想與京東達成的800億人民幣銷售,楊元慶把擔子拋給了劉軍,“這是劉軍的作業。”劉軍透露,自己回到聯想承擔兩個使命:第一,把中國的PC業務做到一個新高度,挑戰與機遇并存;第二,幫助聯想把好的技術盡快帶到市場,為聯想培育新的業務。此外,劉軍還表示,想把聯想在中國上萬家專賣店轉型,轉型為不光賣PC、還賣很多物聯網設備的專賣店。
聯想:與全球6大數據中心有合作
一直以來,聯想并不滿足于做一家只賣硬件的公司,而希望做一家整合了設備、應用和服務等一站式解決方案的“下一代智能設備”公司。楊元慶表示,在即將來臨的人工智能時代,聯想要做這一輪“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并通過“設備+云”與“基礎設施+云”賦能產業和行業,推動一個充滿“愛(AI)”的時代到來。
自2016年11月,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芮勇加入聯想成為CTO以來,聯想新的技術戰略——“智能驅動的設備+云”戰略已逐漸成形。就在今年3月20日,聯想研究院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并從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挖來AI專家徐飛玉。
徐飛玉接受采訪時表示,“AI是人才和數據的競爭,這兩者都是聯想的優勢。”據了解,芮勇博士是2016 IEEE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獲得者,全球知名的AI專家;以及聯想集團副總裁、企業服務云計算研究室、無線研究實驗室黃瑩博士是業內知名的AI專家。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聯想能夠在賽道上獲得機會的原因是“智能超算”。IT資深評論人士楊磊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做AI的公司要具備幾個條件,要懂底層系統架構、懂上層算法、懂數據分析,還要在商業層面有所洞察。論AI的應用,可能互聯網公司更有優勢,但高性能計算領域表現搶眼的廠商,在AI時代同樣有這個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谷歌、微軟做得好的原因。
他進一步指出,聯想上一個財年HPC(高性能計算)業務的增長率是17%,是全球最快的,在中科院數學院的HPC集群計算力高達1000萬億次,聯想與全球最大的7個數據中心中的6個都有合作。
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說互聯網時代聯想基因不足,錯失了機會,那么人工智能時代聯想似乎有足夠的信心迎接機遇的到來。但值得注意的是是,市場規模大,與一家公司能否在這個市場做出好業績存在著本質區別。希望這一次聯想能夠走出幾乎每一次都沒有轉型成功的怪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