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08-09 11:55:10
在公募基金行業人才高流動率的背景下,一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3~4只產品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如今一人管理10只甚至更多的也不在少數。不過不可忽略的是,“一拖多”基金經理一旦離職,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愈演愈烈,同時管理10只以上的基金已經稀松平常,甚至出現多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20只以上產品。
近期,“一拖多”基金經理離職也頻頻發生,使得部分基金公司的人才缺口進一步擴大。
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顯示,目前共有137位基金經理管理基金數量在10只以上(A、C份額合并計算),甚至還有8位基金經理管理20只以上的產品。
招商基金旗下基金經理許強共管理了27只基金產品(合并計算),成為目前公募基金市場上管理基金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經理之一。其中許強單獨管理了20只純債型基金、6只貨幣市場型基金,同時又與向霈共同管理招商財富寶貨幣ETF。嘉實基金曲揚管理基金數目也是27只,但多數產品是與其他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其他如國泰基金樊利安、鵬華基金劉太陽、銀河基金韓晶、嘉實基金胡永青等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也均在20只以上。
數據顯示,納入統計的1587位基金經理平均管理的基金數目達到4.1只。從全行業來看,“一拖多”已是普遍現象。
曾幾何時,“一拖三”、“一拖四”就被視為異象,而如今“一拖十”卻也稀松平常。對于“一拖多”現象的泛濫,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與部分基金公司投研人才緊缺相關,另一方面也是基金產品發行同質化所導致的。
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近年來發行的很多產品,雖然冠以不同的名稱,但策略是相似的,那么由一個基金經理管或幾個基金經理管,其實差別不大。而之所以將原本可以合并為一個產品拆成若干個產品,主要還是為了營銷需要。通過拆分產品來增加發行渠道的數量,以招徠更多客戶,如今已成為業內常態。另外,隨著2016年委外定制化基金的興起,基金數目進一步增加。
此外,“老人帶新人”是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或者某只產品尤其是股債混合型基金,需要兩位甚至多位基金經理分工協作,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一拖多”現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看基金經理是否力有不逮,“一拖幾”只是一個方面,還得綜合評估其管理的合計資產規模、該類基金的管理難度、基金經理個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在“一拖多”日益普遍的情況下,如果某位基金經理離職,則波及到的基金數目較多,這一問題也引發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
財匯統計顯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來,基金變更基金經理次數達到1526次,其中改聘209次,增聘810次,減聘507次,涉及105家基金管理人旗下的1229只基金。
這其中也不乏“一拖幾”基金經理的離職。近期發生的案例有,8月1日德邦基金“一拖八”基金經理韓庭博因個人原因離職。
交銀施羅德基金今年以來共有3位基金經理離職,3月31日離職的基金經理章妍此前“一拖七”,6月22日離職的孫超之前更是同時管理了9只基金。而此后交銀施羅德沒有新聘基金經理,旗下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依然嚴重。目前基金經理連端清管理基金14只,黃瑩潔和李娜管理基金數目都是12只,于海穎管理10只。
今年6月,浦銀安盛基金經理薛錚因個人原因離職,導致公司旗下10只債券基金需要變更基金經理,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接手了上述基金,浦銀安盛的另一位基金經理章瀟楓瞬間變身“一拖九”。
業內人士表示,在公募基金行業人才高流動率的背景下,“一拖多”固然有其他各種客觀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某些基金公司人才緊缺的現實。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基金時,考慮基金經理是否“一拖多”、是否有足夠的精力來管理好基金也是重要的因素。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