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2017-08-17 15:59:24
正在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受到了極大關注, 截至今天影片上映4天票房已經沖破5000萬。而《二十二》的逆襲一方面證明這種對于歷史搶救式的拍攝是有意義的,是中國人不應錯過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好看的紀錄片完全不輸于劇情片,人們對于紀錄片的態度正在扭轉。
原標題:為何紀錄片開始受追捧?
正在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受到了極大關注, 截至今天影片上映4天票房已經沖破5000萬。該片前期沒錢做宣傳,但卻有“自來水”主動幫助推介,排片和人氣一路走高。《二十二》的逆襲一方面證明這種對于歷史搶救式的拍攝是有意義的,是中國人不應錯過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好看的紀錄片完全不輸于劇情片,人們對于紀錄片的態度正在扭轉。
最近兩年來,中國的劇情片少有佳作出現,但是幾部紀錄片卻很精彩,去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們誕生在中國》、《喜馬拉雅天梯》,今年的《重返狼群》、《生門》、《二十二》,這些作品都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收獲了不俗的口碑,比同期的一些劇情片要好看很多。
其實,紀錄片與劇情片并不是對立的關系,但是紀錄片一直以來處于弱勢地位,偏于小眾,影片質量也良莠不齊。而最近一段時期,中國的紀錄片卻在悄然成長,從一個不被認可、無人喝彩的邊緣化地位,變得擁有越來越高的支持率。
這恐怕與目前諸多國產劇情片的“言之無物”有關。目前眾多國產電影都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群,熱衷于走喜劇愛情路線,編劇的功力嚴重不足。敘事空洞,甚至價值觀扭曲。投資方拿著三流的劇本,以為依靠幾個偶像演員就可以拉高票房。這種不扎實、急功近利的創作心態使得國產劇情片有了雞肋之嫌,尤其電商票補泡沫從去年開始破裂后,中國電影市場更是偏于冷清。直到今年暑期檔《戰狼2》的出現,國產劇情片的頹勢才一掃而空。人們對于《戰狼2》的追捧恰恰證明了年輕觀眾已經厭倦了國產片的胡編亂造,而是希望看到有誠意、有內容、有能力的作品。
而此時紀錄片《二十二》的備受好評則再次印證了這個趨勢。紀錄片對于現實的觀照,對于生活本真的剖析,所蘊含的人文涵義,恰是目前蒼白的國產劇情片所稀缺的。中國社會的豐富多元,中國人真實的悲喜人生,中國人復雜的心理狀態至今未能在中國的銀幕上有效地呈現,以至于人們看到的偶像們都帶著一種假面在表演。大量的臺詞都是編劇們游離于現實的自言自語,那種莫名其妙的哭與笑,那種對于物質的盲目炫耀,并非是人們所認同的中國。 雖然紀錄片還要依靠“話題”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有些作品還免不了被埋沒,但至少這個群體的努力已經產生了激活大眾觀看心態的作用。
目前電影每日票房排行榜上,《戰狼2》依然一路領先,《二十二》的人氣則緊隨其后,這樣的景象可謂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戰狼2》的吳京導演拼上了身家性命去完成這部作品,而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則是差點變賣房子,后來借助張歆藝的借款和眾籌的情況下才有了現在的《二十二》。他們對于名利都是無欲無求的心態,正是這種不算計票房,但遵循于“良心”二字的創作,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也帶領中國的電影市場重新進入了一種健康的狀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