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17-08-29 14:19:31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跑路騙局、價格波動……首次公開募幣,就算是ICO的火熱行情,也掩蓋不了其中的風險。有區塊鏈領域的資深投資者認為,一些ICO項目的創始人連相關的技術背景或創業背景都沒有,就是純忽悠、純圈錢。
作為區塊鏈領域的新興的融資模式,ICO到底該如何監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應該出臺一些保護投資者的辦法。
ICO顯現的財富效應,吸引各路人馬不斷涌入,項目質量魚龍混雜。何生是區塊鏈領域的資深投資者,他告訴記者,一些ICO項目的創始人連相關的技術背景或創業背景都沒有,就是純忽悠、純圈錢。這類項目數量還不少:“有些創始人連區塊鏈都不懂,連代幣怎樣發行都不懂,他就說因為想要跟自己的傳統行業相結合,就找一幫我們行業內的人,隨便拷貝一份白皮書,發代幣。發完代幣,有良心的人還會做一做,沒良心的項目就一直拖著,拖到最后大家都死掉。”
對此,借貸鏈聯合創始人賈紅宇提醒,投資人要擦亮雙眼,可以從項目是否符合監管規定、項目技術水平等方面判斷它是否靠譜。
賈紅宇說:“第一個是市場需求。作為創業項目,本來就要解決市場痛點,如果需求就是偽需求,這個項目就有問題;第二,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項目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如果沒有技術背景,那你需要衡量判斷下;第三,從監管方面看,發行的代幣是不是觸及到現有的法律,比如是不是對應了股權、分紅權等國家明令禁止的領域。”
ICO領域亂象環生,但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說,我國的監管還沒出手,有關方面應該盡快落實:“至少要監測,這個東西不是一國存在,是全球性現象,我們不能裝鴕鳥視而不見,也不能簡單地說這個不歸我管。中國的參與人挺多了,從投資者保護的立場來說,應該出臺一些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曾撰文指出,監管不宜作為 ICO項目好壞的審判者,最佳的角色是市場創新的 “守門人”,而不是 “清道夫”。他建議,對ICO實施監管沙盒,監管部門可在確保投資者利益保護的前提下,在監管沙盒內對ICO的上市審批、投資者限制等方面實施豁免或有限授權,允許ICO項目開展測試活動而不需要擔心監管后果。
成都鏈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尚小朋認為,監管不等于打壓。有關部門應該從技術層面出發進行監管。他說,對技術的監管應該通過技術的手段來實現,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標準,而不是簡單地出個什么樣的條例。“你想管它,必須要先搞清楚它。現在有一些技術,其實是可以用來實現監管目標的。”
在何生看來,專業人才匱乏,是當前ICO監管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想往正確的方向去引導,但是沒有專業的人才。畢竟上面制定的東西,下面還要去執行。在全中國,真正懂區塊鏈技術的、真正去做的話沒有多少人,要了解這個東西,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搞懂的。”
(來源:央廣網,記者:王建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