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07 22:07:32
在網絡閱讀興盛的今天,一家家星散于城市的實體書店為何反而更加重要?不同形態書店與城市文化如何相互滋養、相互塑造?互聯網經濟的挑戰下,實體書店的經營主們又該怎樣應對?
隨著2017國際書店論壇的即將開展,事實上,經過多年歷練,很多書店已經成為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標和城市公共客廳。一家不可替代的書店,往往也是一張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談起書店與城市的關系,四川方所公共事務總監徐敏看來,“書店以書店的方式,給當地城市帶來文化和思考的空間,再以越來越豐厚的城市人文環境來反哺自己。”書店與城市之間就是這樣一種相互滋養的關系。
每經編輯|丁舟洋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開書店不能讓城市發財,城市文化底蘊卻實系于書。
同樣,開書店也不能讓書店主掙大錢,但卻能為愛書的人們開辟一方精神棲息地。
在網絡閱讀興盛的今天,一家家星散于城市的實體書店為何反而更加重要?不同形態書店與城市文化如何相互滋養、相互塑造?互聯網經濟的挑戰下,實體書店的經營主們又該怎樣應對?
9月8日~9月10日,“書店力:2017成都國際書店論壇”將在方所成都店舉行。來自圣保羅、米蘭、柏林、東京、布里斯班、洛杉磯、阿爾勒、倫敦、南京、臺北等不同城市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書店和書店人,以及《Monocle》雜志亞洲版主編等文化精英們共聚一堂,就“書店與城市風格”展開探討。
自2016年開始,這場匯聚全球書店業精英的國際論壇已經連續兩年落戶成都了。而這座天府文化名城對書籍的尊重、對閱讀的熱愛,可見一斑。
主辦方供圖
書店與城市互相滋養互相成就
人們享受著城市發達便利的生活,卻又迷失在城市繁忙、擁擠與無止盡的物質追逐里。什么才是適合“人居”的尺度?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里,又有哪一種城市精神可以歸依?
每年,著名生活時尚雜志《MONOCLE》都會發布一份生活質量調查,評選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除了環境質量、城市建筑、公共交通等常規要素,自2016年起,一個城市中擁有的獨立書店數量也成為了入選因素之一。
“成都正在打造西部文創中心,頒布了很多政策吸引優秀人才落戶,這當然是很好的硬條件。但如何把這些人才留下來?我認為書店的數量、圖書館、美術館、話劇院等城市軟實力對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四川方所公共事務總監徐敏告訴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
2016年,成都方所主辦了首屆“書店力·國際書店論壇”。在談到主辦這場論壇的初衷時,徐敏對每經影視記者說,“方所來到成都,我們希望它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希望它能為成都的文創業帶來國際化的視野和思潮。國際的書店大咖通過這場活動來到成都、了解成都,這種影響力就不僅僅是辦了一場論壇,而是也將成都納入了他們的視野。”
有意思的是,縱使全球擁有諸如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等很多著名書展,但關于國際書店人之間的論壇,還是在成都第一個舉行的。“在我們之前,沒有一個這樣的國際書店人之間交流平臺。所以成都開了一個全球的先河。”徐敏表示。
一城一店,今年的國際書店論壇主題是關于“書店與城市風格”。事實上,經過多年歷練,很多書店已經成為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標和城市公共客廳。就像你無法想象巴黎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書店,臺北如果沒有誠品書店一樣,一家不可替代的書店,往往也是一張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
“書店以書店的方式,給當地城市帶來文化和思考的空間,再以越來越豐厚的城市人文環境來反哺自己。”在徐敏看來,書店與城市之間就是這樣一種相互滋養的關系。
零售是一門藝術,賣書是藝術中的藝術
“即便人們讀著紙質書,手邊還是會放著手機。”2016年的“書店力”論壇上,來自英國福伊爾書店的市場及品牌發展總監Simon Heafield 感嘆道。“在電子商務的今天,零售是一門藝術,賣書則是藝術中的藝術。”
開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方所的經營壓力可想而知。“光是進書的成本就高的嚇死人。”徐敏說,但好在成都真是一座愛閱讀的城市,成都方所圖書的銷售額占全年50%以上,另外還有來自文創產品和咖啡吧等店內其他消費業務帶來的收入。
“開卷有益,實體書店的體驗是無法取代的,人需要溝通、交流思想的空間。”徐敏稱。“若想靠開書店來發大財,那是不可能的。它的經營能良性循環、自我造血就好。”這幾乎是全球書店主們的共識。在經濟飛奔、拜金主義彌漫的大環境里,做一個書店主不僅需要堅守和情懷,還需要創新和獨特。
“我們很早就在支持表彰澳大利亞女性寫作者的文學獎。我們還構思了‘全國關愛書店日’。我們的一家姊妹書店專注兒童圖書,推行親子共讀計劃,讓孩子五歲前閱讀1000本書……”即將出席本屆書店力論壇的澳大利亞知名書店愛書人書店聯合創始人Fiona Stager,細數其別具特色的書店經營策略和文化推廣方法。
在徐敏看來,一座城市里僅有像方所這樣的大書店是還不行,還需要有更多小而有生命力的特色社區書店。“比如我們請來的嘉賓,德國一家書店主經營以雜志為主的特色書店,臺灣地區的一家舊書店售賣絕版珍本書和名人信札書畫……溫暖、平等、放松。除了工作地點和家,書店就應該是城市里這樣的第三空間。”
據每經影視記者了解,在東京,僅獨立書店的數量就超過1000家。而成都文廣新局提供的報告顯示,成都的書店總數大概有770家,這說明成都的實體書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認為,未來的書店會給人提供更自由、放松、多元的生活方式。書店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來到書店的讀者都會受到尊重。一間有溫度、有靈魂的書店才是人們心靈的港灣。
(實習生徐程、張玉路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