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17 23:59:19
在調結構、回保障的大趨勢下,保險業發展最為明顯的就是業務結構的變化。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全行業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397.58億元,同比增長19.17%。其中,2017年1~11月底,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4914.21億元,同比增長21.11%。
每經編輯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源清則流清。2017年,在監管層嚴監管的背景之下,保險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了新面貌,保險業強保障屬性逐步凸顯。壽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大幅縮減,紛紛轉型風險保障型業務以及長期儲蓄型業務,健康險、傳統人壽保險的業務占比上升,萬能險等產品的業務占比下降,人身險企業的產品機構更加優化。
在調整業務結構的同時,保險業在產品創新和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也愈來愈多。“下一步保險科技的應用程度,會深刻地改變保險行業的結構和發展的態勢。”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羅海平在某論壇上表示。
保險公司產品結構優化
在調結構、回保障的大趨勢下,保險業發展最為明顯的就是業務結構的變化。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全行業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397.58億元,同比增長19.17%。其中,2017年1~11月底,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4914.21億元,同比增長21.11%。而曾經占據人身險領域半壁江山的萬能險業務,早已風光不再。在中短存續期新政的影響下,去年前11月人身險企業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絕大多數為萬能險)累計僅為5536.10億元,同比減少50.69%。
從業務結構來看,前11月,人身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占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為17.94%。而在2016年同期,這一比例高達34.35%。平安證券繳文超表示,萬能險新規之后,萬能險保費占比持續處于低位,行業保費結構不斷改善,保障型產品占比上升。
同時,財險公司方面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非車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99.46億元,同比增長24.90%,高于車險增速14.42個百分點,占比30.70%,同比上升2.55個百分點。
截至2017年11月底,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483.29億元,同比增14.34%。其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655.01億元,同比增9.56%;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452.49億元,同比增15.88%。
產品回歸保障這一趨勢延續到了2018年,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的“開門紅”產品,基本都已根據134號文進行調整或設計,且各險企的主打產品多為年金保險和保障型產品。
“‘134號文件’以及后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資管政策,包括銷售新規的規定,其實并沒有限制我們發展產品,而是引導險企要由過去的理財型產品向保障型產品發展,這個導向就要告訴我們去發展長期的養老保險產品、發展普通產品、發展健康產品和意外傷害。”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日前表示。
“保險+科技”成為新發力點
在轉型、重構的2017年里,保險業也并非全將重點落在重整產品開發、調整業務機構方面。在調整自身業務的同時,保險業也在借助科技力量重整旗鼓,為下一步的跑馬圈地作準備。
2017年6月,螞蟻金服相繼向保險行業開放車險分、定損保;2017年9月,平安圍繞人工智能技術作了一系列發布,太保集團推出了業內首款智能保險顧問——“阿爾法保險”;2017年12月,中英人壽牽手騰訊金融云成立“騰訊金融云-中英人壽大數據實驗室”。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在內的科技技術已經滲透進保險行業,主要集中在產品設計、產品銷售、風險防范等各個環節。
具體來看,在前期的產品設計方面,依托于大數據分析,保險公司能夠精準了解用戶需求,調整保險產品結構,同時利用精算技術,對產品進行精準定價。與此同時,保險公司能夠基于互聯網場景進行產品創新與定制,比如基于網購的退運險,基于線上支付的賬戶安全險等。
產品銷售是目前保險科技滲透率最高的領域。一方面是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線上銷售;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借助科技手段可以高效地為消費者進行用戶畫像,并,實現定向營銷,精準推送。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各保險公司均陸續開始應用科技手段,但仍有巨大空間,保險科技亟待創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最近曾明確表示,鼓勵金融保險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持續優化保險市場結構、產品結構。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保險業高投入、高成本、高速度的粗放式增長已經難以為繼,保險科技將成為今后保險業轉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保監會原副主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周延禮撰文指出,從發展趨勢看,保險科技將重塑保險新生態,甚至對傳統保險業產生顛覆性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