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3 10:20:48
1月22日,亞馬遜首個無人便利店——Amazon Go在美國西雅圖面向公眾開放,與國內現有大多數無人便利店的最大區別在于,Amazon Go不設人工或任何自助結賬臺。
每經編輯|王星平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魏文藝
經過了長達五年的籌備和一年多的測試,1月22日,亞馬遜首個無人便利店——Amazon Go終于面向公眾開放。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這比當初預計的開放時間延遲了一年。
而在亞馬遜無人便利店延遲開放的這一年,國內的無人便利店領域已經十分火熱,玩家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亞馬遜的對手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
公開報道顯示,亞馬遜這家位于西雅圖亞馬遜新總部一樓的Amazon Go,主要依靠攝像頭和傳感器來追蹤消費者從貨架上拿走和放回的商品。
亞馬遜無人便利店Amazon Go現場 圖據紐約時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對國內多家無人便利店的采訪和走訪了解,此次開業的Amazon Go與國內現有大多數無人便利店的最大區別在于,Amazon Go不設人工或任何自助結賬臺。同時,在技術方面也有較大差別。
根據此前亞馬遜的官方說法,Amazon Go是技術創新的成果,在Amazon Go內應用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算法、無線射頻識別、圖像分析和感測融合等多種技術,原理類似汽車無人駕駛。“不用排隊結賬,沒有收銀臺”是亞馬遜給出的承諾。
記者注意到,1月22日開業的Amazon Go確實實現了“即拿即走”,技術核心是計算機視覺,需要大量的傳感器和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貨架動態識別等技術支持。相比而言,目前國內包括繽果盒子等使用的是RFID技術,也就是每一個產品上面都需要一個標簽。另外類似猩便利等使用的技術則是用戶主動掃碼。
“從成本與技術含量來說,Amazon Go使用的技術都要高于國內無人店。”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此外,就產品模式而言,互聯網資深分析人士關健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Amazon Go的產品模式是目前已知的無人店各種方案中技術難度最高的一個,也是需要顧客參與程度最低的。
關健同時認為,未來待技術成熟后,還是要面對復制和擴張的問題。因為從成本和收益考慮,如果僅僅局限于“亞馬遜線下零售的高科技玩具”這一概念,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不過,截至記者發稿,亞馬遜并未披露未來是否會在更多地方開設Amazon Go。亞馬遜同時重申,他們不準備在規模更大、更復雜的全食超市內增加這項技術。
業內人士認為,不僅僅是亞馬遜,未來國內無人便利店如何向第三方實體店復制技術方案,都將會是一個新的難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