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4 00:25:51
人工智能實在太火了。2017年,人工智能成為券商行業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智能投顧、智能交易、智能客服,東吳證券的“東吳秀財”,廣發證券的“貝塔牛”,中泰證券的中泰智投,華林證券的Andy。這些或科幻、或接地氣的名字,正一點一滴滲入我們的投資日常。
如果說,從現場交易,到電話交易,到網上交易,到手機APP下單,我們的投資模式發生了一次又一次改變;那么這一次,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是投資決策模式,甚至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的改變。
當所有券商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形成了高度統一之時,整個行業的面貌也在發生巨大變化。而且,不僅是券商,甚至銀行和基金,都參與到了這場智能大浪潮之中。人工智能是我們的明天,也是我們的現在。它改變了我們的投資方式,同時也一點一滴改變著金融行業的面貌。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江 月
人工智能在券商行業的運用,現在我們看得最多的是智能投顧。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券商、銀行和基金智能科技的代表。
對券商而言,和人工智能相結合,最直接最便捷的,便是進行APP的升級換代。而人工智能所應該達成的目標——就如同華泰證券去年11月發布漲樂財富通5.0版APP所說的:“讓專業世界更簡單”。
根據記者體驗,一般來說,券商進行金融科技布局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引入智能客服,讓機器人為人工客服減輕壓力并為投資者提供更親切更簡潔的服務;第二,優化交易程序和信息平臺;第三,根據投資者行為的大數據分析,通過智能投顧為客戶提供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決策建議,以及相應類型的理財產品營銷。
接下來說說記者體驗的中國銀河證券APP3.0版本。1月23日,中國銀河在其A股上市一周年之際,推出了中國銀河證券APP 3.0版本,其主題便是“智能”二字。智能交易和智能客服,是銀河證券APP3.0重點改版所在。
記者注意到,中國銀河證券APP3.0盯盤助手中,除了傳統的定價提醒外,亦有跟蹤抄底提醒、跟蹤止盈提醒、打開漲停板提醒和持倉回本提醒。另外,對于所有客戶關心的新股申購,3.0版本設置了全鏈條服務——而根據記者體驗,這些功能在其官微上亦能同步進行。
再來看他家的智能客服——銀小河,一個身穿宇航服的小男孩。根據公司介紹,銀小河基于證券知識庫、營業部基本信息庫和閑聊語料庫,可回答與公司、APP相關的證券業務知識、營業部信息及與客戶閑聊。銀小河回答不了的問題,可轉人工客服深入溝通。
記者和銀小河在聊完后發現,專業方面,它最多是回答客戶有關密碼丟失、打新操作等常見問題,反應速度非常快。回答專業問題非常詳細,響應速度極快。另外需要提出的是,銀小河只負責客服的工作,并不負責具體投資建議。所以,若大家在投資決策上有疑慮,還是得請投資顧問們出馬。
不過,中國銀河APP中,亦有線上投顧服務——包括公司投顧在線觀點,優顧組合等。優顧觀點看起來很像是一個大論壇,當然在線上,大家就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看到所有投顧發布的觀點,而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營業部。
再來看看優顧達人,則是中國銀河推出的收費類股票組合產品,由投顧達人提供模擬組合,目前來看最高收益率達到了140.32%。此外,還有基金灰名單、全景日歷等林林總總的功能,此處記者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中國銀河證券APP可以作為一個代表,它的界面較為簡潔,考慮到了投資者許多潛在需求。許多券商APP在功能化上可能有差異,但大體結構相似。
與券商一樣,基金公司近幾年也在布局、推出智能投顧,一些第三方機構也有推出基金類智能投顧軟件。
以華夏基金子公司華夏財富本月推出的查理智投為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第一時間上手體驗了一把這款APP。除了借助算法和模型匹配相關配置方案來提供智能投顧服務之外,一大特點是提供了三個“場景化”智能投資設計。這三個場景化智能投顧分別為教育、養老、增利,從這里其實也能看出這三個場景是從不少投資者日常的理財需求角度出發構建的。以自己最關心的養老問題代入也上手嘗試了一把,其養老智投系列以年齡劃段,分為三種:60后“智享財富組合”、70后“智贏人生”、80后“智領未來”。
在選擇具體組合時,也可以先通過“養老規劃”,來進行評測。記者將年齡設為35歲,當前養老儲備金為0,預期養老金為每月5000元,查理智投給出了養老測算結果。點擊進入80后“智領未來”,其中已經有相應搭配好的投資組合。對比養老場景的三種組合,其實對權益類配置比例最高的是70后組合,超過70%。其次是80后,最低是60后。
此外,目前查理智投也提出了費率一折,購買智投組合不收取組合手續費,組合中各只基金的申購、轉換、贖回等交易費用為一折。總的來說,華夏基金這款智能投顧APP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生活場景入手。
記者注意到,近一年來也已經有不少銀行相繼上線智能投顧。而銀行中最早推出的智能投顧的是招商銀行,在2016年上線摩羯智投。記者點擊進去發現,通過具體投資期限和風險承受級別有不同配置。具體看,大致投資期限分為短期(0~1年)、中期(1~3年)、長期(3年以上)。風險承受級別則分為1~10級,相對應有各自模擬歷史年化業績和模擬歷史年化波動率。
總之,細看各家銀行APP里的智能投顧,仍多是集中在通過大數據等工具手段為客戶提供投資理財服務、提供相應的產品營銷。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肖鴻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經典名言在過去兩百年被驗證無數次。金融和科技的結合,讓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投資體驗。我們再也不用像巴菲特當年一樣自己畫K線圖,也不用在上班時間從內網切換到外網偷偷看行情。有了問題,簡單的問問智能客服,就可以解決。
毋庸置疑,這場金融科技革命正在改變市場中的每一個人,也在改變市場的面貌。但科技和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仍有一些“硬骨頭”值得重點關注。這在智能投顧模塊,表現得尤為明顯。
Z先生是記者的朋友,也是一位投資多年的中年人,一路走來,見證了券商交易載體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他的說法不長但很有代表性:很多所謂的智能,現在不能說僅僅是概念或噱頭,是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要說它們已經完全能主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非常信服,那還早得很。
“從電話交易,到電腦交易,再到手機端下單,這些變化讓我們越來越方便。另外,最近一些券商APP對使用中一些問題的優化,包括新股申購APP和微信端同步提醒,國債逆回購一鍵賣出等,都比以前方便許多。但是,這些都是使用場景上的改進。我最關心的,仍是能否賺錢或持續性賺錢。對于現在最火的智能投顧,我是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進行參考,而推薦的投資組合、長期收益率如何,我并不知道。”Z先生說道。
另外Z先生還提到,市場永遠千變萬化。人工智能再聰明,如果完全依賴它做出投資決策,那么它會不會有犯錯的時候?甚至,如果市場上所有人工智能都同時判斷錯誤,那么這種大規模失誤是否會導致市場失靈?“總之,不管黑貓白貓,使用如何方便、傭金如何低廉,以及能賺錢、且持續不斷賺錢,才是我最關心的事。”
正如Z先生所說,優化用戶體驗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下,每一家券商技術部假以時日都能做到。而如何使人工智能對投資者決策提供更大幫助,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目前,業內多家券商已經推出了智能投顧。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體驗,一般智能投顧會先讓你填寫調查問卷,再通過問卷結果進行投資組合推薦,主要是以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為主。另外,通過設定條件進行因子選股,從而減少投資者篩選難度,也是一些券商主推的亮點功能。
不過,要想找到投資推薦組合的收益率,基本非常困難。首先,智能投顧本就是新鮮玩意,過往業績基準幾乎不存在。其次,行業亦無數據庫對此進行統計。
另外,就算是通過問卷調查進行自畫像,人本身就可能存在自我認知偏差。這將直接導致結果可能錯誤。比如我需要為生活規劃更穩健的投資組合,卻可能選擇“可以承受一定風險”的選項。在此條件下,智能投顧給我選擇的,可能也并不適合自身。現有的智能投顧能否對客戶自我認知進行糾偏?亦是一個問題。
這些問題,是客戶的疑慮,也是不少券商在人工智能布局中遇到的難點。
中泰證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實踐來看,客戶自畫像中,確實存在可能的認知偏差,“這主要反映在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風格偏好的認知。”不過針對這些難點,該公司著手從建立動態KYC體系(即通過基于客戶資產、交易數據以及移動端行為數據,建立客戶畫像標簽庫,對客戶進行動態畫像)、移動端推出“賬戶診斷”功能模塊、動態調用客戶真實畫像采集客戶偏好三方面改進。
關于如何讓投資者更加信服推薦的投資組合收益率,他表示,“一是將組合或方案的收益、風險指標數據盡可能直觀地展示;二是將組合背后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白盒)、模型以及數據盡可能詳盡地披露;三是需要人工投顧在線做策略的解讀以及投教方面的內容,盡可能消除客戶的疑慮。”
總之,目前人工智能雖然已經逐漸滲透進我們投資的各方各面,它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它尚不能全面取代人自己的判斷決策。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江 月
昨日,滬指站穩3500點上方,再創兩年多新高。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券商,誰利用合適的時間能夠將科技和金融更緊密結合,誰就能夠更快地搶占先機。而這一苗頭,已然出現。
記者據易觀千帆一份統計數據發現,由于市場表現欠佳,絕大部分券商自營類APP活躍度在2017年12月下降,僅華泰證券漲樂財富通環比有所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表現較好的券商APP各有特色。比如,漲樂財富通在2017年11月推出四大核心模塊,并在12月優化市盈率、市凈率邏輯,新增B股幣種說明等,用戶交互能力明顯提升;平安證券以幫助用戶智能選股為核心,12月新增了智能盯盤、ENE指標等提高用戶粘性。
數據是客觀的,就算是客戶不需要APP中所有的功能,但更優的客戶體驗將決定券商經紀業務中的市場份額和地位。
如果說當年國金證券傭金寶開始,以更低傭金為突破口,打開了經紀業務轉型第一槍;那借助人工智能為客戶帶來更優的體驗、更方便快捷的決策系統,是行業整體經紀業務服務模式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
華泰證券無疑是經紀業務模式轉型中的先行者和受益者。2006年,華泰證券的股基交易額市場排名僅僅第九(來自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但是近年來自從其進行互聯網戰略之后,市場份額節節攀升。
2017年,盡管其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是仍以7.86%大幅領先于第二名國泰君安的5.89%。
剛剛發布3.0版本的中國銀河證券,曾經是經紀業務的絕對老大。2006年~2010年,中國銀河經紀業務市場份額、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等三項指標均位列行業第一。但到現在,它的營業部數量達到了470家,雄踞行業第一,市場份額卻已經落后于華泰,2017年下滑到了第五的位置。
中國銀河相關人士對記者透露,2017年中國銀河成立了112家C型營業部。“這種營業部,他不能走傳統通道業務老路。目前的金融科技,能給客戶提供更直觀、更方便的服務,不但能讓中小投資者享受到便利,也對于吸引機構和高凈值客戶有著直接作用。”根據他的說法,借助科技和營銷的力量,有C型營業部開業一年半就實現了盈利,而傳統新開營業部盈利周期一般都是三年。
而中泰證券亦通過其金融科技的布局,實現了市場份額的提升。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泰齊富通APP月活數達到225.78萬,從2016年的第18位上升至第9位。其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從第15上升到第13。
券商經紀業務領域表面風平浪靜,其后暗流涌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證券行業的發展模式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華泰證券非銀行業研究小組在其最近的一篇行業深度報告中對科技在券商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闡述如下:“科技不改金融本質,但卻提升金融體系效率,重構金融業態。當前證券業金融科技已基本走完券商服務的移動化和互聯網化的初級階段。因為證券業的金融科技不具備專利性,先行者革新的技術和產品的復制速度很快,此時比拼的更是品質力、耐久力和全業務鏈條的協同能力。想要堅守科技券商優勢,除了在科技本身上發力外,更應緊緊圍繞客戶需求,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打通全公司業務資源,打造充分激活并無縫對接客戶各類需求的科技證券服務體系。
未來金融科技的方向是無界金融,前端是線上客戶端和線下營業網點無界,驅動客戶價值最大化;后端是業務無界,驅動證券公司業務鏈價值最大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