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02 20:43:34
行業集中度的加劇,使行業充斥著規模至上的言論。對此,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近日在接受NBD專訪時認為,當前房地產行業以建筑業為核心的加工業投資開發模式和單純的快周轉模式需要被改變。
每經編輯 魏瓊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魏文藝
隨著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大關,千億房企大規模擴容,房地產行業對唯規模論更加篤信。行業集中度的加劇,使行業充斥著規模至上的言論,認為不成規模的房企將被淘汰,太小的房企慢慢會消失了。
規模恐慌之下,房企紛紛調整戰略和目標,拼盡全力加速規模擴張。千億規模成為房企的初級目標,不管是500億元的房企還是規模剛剛突破100億元、200億元的企業紛紛制定出千億目標。
對于目前的行業現狀,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達了深深的擔憂,他認為,當前房地產行業以建筑業為核心的加工業投資開發模式和單純的快周轉模式需要被改變。
NBD:2017年,很多規模剛剛跨過百億、兩百億的房企都提出千億目標,您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現象?
周濟:房企只有做“大”才能存活?這是值得思考的。
當前的房地產行業要重新認知市場經濟,清晰地知道在市場中每個行業如何去協作,各自行業中的產業上下游如何做好協作和分工,重新去認識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這才是科學規律。
房企不要盲目陷入對“大”與“小”的恐慌,對上半場和下半場的盲目輕信,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精彩之處。縱觀人類發展的幾千年歷史,房地產市場20多年的發展,每到一個新的時期都能找到新的定位和方向。
NBD:當前房地產行業充斥著規模至上的氛圍,如果規模不夠大,就可能被淘汰,在您看來中小房企真的會面臨沒有規模就被淘汰的命運嗎?
周濟:不會不會,絕對不是的,看一下全球所有行業的發展規律,這個命題成立嗎?不成立!
大企業小企業都有各自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空間,特別是中小企業可以走一種專業化的、特色化的發展之路,可以在行業中做好分工的領域,做好擅長的領域。未來大房企可以做行業的“主流”,中小房企同樣可以成為行業的“支流”。“大”是大房企的方向,但不是必然和唯一,“專”才能讓房企立于不敗之地。
工匠精神是中小企業需要做的事情,以專業化的精神做好一個產品,給其他企業做服務配套,怎么就不能發展呢?一個做紐扣、做配件的企業都能發展起來,變成大企業。
企業做“大”不一定是所有人的追求,企業一定要回到自身,看自身的發展階段、自身的戰略以及自身團隊的特點,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認清自我,找到自己在市場和行業中的位置,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策略、路徑和目標。一味地盲目地跟風不是科學發展和管理的做法。
NBD:現在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下,大家都在求快,如何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平衡企業發展規模和提升競爭力?
周濟:行業的下一步需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需要回到市場經濟資源稀缺性的原則,作為參與者要珍惜資源的稀缺。任何一個產品,特別是建筑產品,從建筑質量講是百年大計,不是十年二十年的產品。從精神產品而言更是需要一個高水平、高品位的團隊去打造的。打造出精品和良品,才能對得起企業的良心和良知。
要對土地有敬畏之心,要珍惜土地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求快,圖短期的利,短期的利不是利,長期的利才是利。第二個原則,就是要給房地產行業賦予人文關懷和精神文化的內容。
NBD:目前房地產的快速發展,使人難免會為現在規模至上的行業風氣擔憂,照這樣發展下去,行業會面臨什么樣的處境?目前行業需要從哪些方面改變這種現狀呢?
周濟:對行業的這種現狀很是擔憂。深層次的發展還是回歸到美好生活。回顧過去中國房地產走過的20年,很少有用戶思維的,現在的思維需要轉變。
具體而言,兩個現狀要轉變,過去以建筑業為核心的加工業的投資開發模式是不對的,需要往基金化的資產管理模式轉變。現在的房地產只是真正房地產中的一段,要么是建造要么是銷售,是科學房地產的一個部分,只是房地產全產業鏈的局部。
第二個要轉變的是單純的快周轉模式和單純的求規模為主的發展模式。快周轉不是發展模式,是內部提高效率的管理方式,也更不應該成為行業或者企業的產品服務模式。
產品服務模式要圍繞客戶思維和客群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客戶打造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這才是行業發展和產品服務的主流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