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03-26 11:16:13
業內人士認為,允許銀行設立專業資管子公司,意味著銀行將有自己的“通道”,不再依賴其他通道支持,未來大量通道業務將由自己的子公司消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劉筱攸 胡飛軍
招行日前發布公告稱,將出資5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管子公司“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招銀資管”)。
其實,早在三年前,銀行業就已嘗試將理財業務分拆設立資管子公司,至少三家銀行已通過董事會決策——但無一獲批。直到資管新規重提銀行須以獨立法人化的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當時業界的統一認知是,銀行系資管子公司將加速落地。
如今,招行在資管新規醞釀之際宣布設立資管子公司,被業內普遍認為是“踏準了節奏”。
事實上,招行不是首家公告設立資管子公司的銀行。此前已經通過董事會決議,希望下設資管子公司的,就有光大、浦發、中信銀行三家。根據公告,他們都已將方案報監管部門核準,但這一等就是兩三載,子公司遲遲未能獲批落定。
據可查的信息,2015年1月,在當時的全國銀行業監管管理工作會議上,時任銀監會主席的尚福林首次表達了官方的鼓勵態度:“要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條件成熟的銀行可以對信用卡理財私人銀行等業務板塊進行子公司改革試點,實現法人獨立經營。”
反應最快的是光大銀行,當時,被行業稱為“資管老大”的張旭陽(現任百度副總裁)掌舵該行資管部,僅在尚福林發聲兩個月后,光大銀行董事會便通過了《關于設立理財業務獨立法人機構的議案》,“決定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該事項需報請監管機構審批。”
光大銀行公告中提到,子公司改革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豐富理財業務的功能,有利于推動理財業務產品的創新,有利于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需求,有利于風險的隔離和理財業務市場的培育,以后可以建立更有效的市場化激勵機制。這個提法,被沿用了三年。
2015年5月,浦發銀行也發布公告,決定設立全資子公司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理財業務子公司,尚須報監管機構核準。
2016年3月,中信銀行副行長方合英透露,中信銀行擬設立的資管子公司早已在2015年就經過董事會的批準,但與上述兩家銀行一樣,取決于監管的政策。中信銀行管理層當時的決定是,在子公司成立之前,先實行資管事業部制,并實行獨立的風險管理、薪酬和人才機制,給予較充分授權。
由此可見,銀行設立獨立的資管子公司,并不是一個新鮮事情,招行是接過大旗的第四任,但顯然“踏的節奏要更準”。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招行踩的這個時機是挺好的,說明資管新規要出臺了。資管新規是認可并鼓勵子公司發展方向的,所以現在比前兩年提出設立資管子公司,獲批的幾率會大些,至少不會擱置很久。”
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也稱,“資管新規即將落地的信號意義更明顯了,過渡期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發展資管業務,畢竟專營化可以拓寬銀行資管的發展空間。”
他們都強調,“設立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是從整個金融監管全局考慮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發展銀行系資管子公司終于可以步入快車道。
一個宏觀變化是,雖然銀行理財占據著我國資產管理格局的主要份額,但在破嵌套、去資金池、去錯配、凈值化轉型的強監管要求下,它的增速呈放緩態勢。
截至2017年末,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同比下降21.94個百分點。
招行的發展曲線也與行業走向一致。招行的理財產品余額在2016年末達到2.38萬億,較2015年的同比增速高達30.49%。這一數據到了2017年,已經回落至2.19萬億,縮減了1900億元,同比增速大幅放緩至1.42%。
一名大型股份行高管曾這樣描述自家的狀況,“其實我們有兩個銀行,表內一個,表外一個。現在表內已經不怎么做保本理財了,而表外一定要回表。壓力測試我們一直在做,但不能確切地說我們受到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狀態,或許是很多銀行當下的境況,對于擁有超2萬億理財規模的招行更是如此。
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現在統計規則,判斷理財產品是否入表的唯一依據是合同是否保本,非保本理財產品屬于表外代理投融資類。銀行在兌付理財產品前,因為不將其視同為信用風險資產,因此在資產規模、資本計提方面均游離在統計之外,形成了龐大的影子銀行。
“只有真正地從本源做切割,才能在表內表外之間樹立真正的防火墻。銀行以后只做代銷,由子公司發行并管理資管產品。前幾年很多銀行拿不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以后可以通過資管子公司來操作。”一位大型城商行資產管理總經理告訴記者。而該城商行,目前已經在管理層論證并已全體通過,要設立資管子公司。
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資管產品資產由具有托管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獨立托管。過渡期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托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
據了解,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一般是通過券商資管、保險計劃和信托計劃等作為通道,從而達到規避監管、轉換表內外資產的目的。
而前述資深銀行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具備公募基金托管資質的27家商業銀行,都必須設立子公司從事銀行理財業務。
“監管本身正是希望各類金融機構的投資范圍保持一致,減少多層嵌套行為。”信托公司研究員袁吉偉對記者表示,銀行設立子公司后,銀行理財的通道問題會解決,自營業務通道在嚴監管下會逐步降低。
業內人士認為,允許銀行設立專業資管子公司,意味著銀行將有自己的“通道”,不再依賴其他通道支持,未來大量通道業務將由自己的子公司消化。
袁吉偉表示,盡管因為嚴監管,市場上通道費用水漲船高,但長期來看,通道業務需求端隨著監管政策調整將顯著下降。他預計,后續銀行理財可能定位于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及部分精品化另類投資產品,資管市場競爭格局會有新的變化,“未來還是看好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一個具有很強的投研能力,一個具有很強的客戶資源和資產獲取能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