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9 17:21:25
每經編輯 王曉波
今日(5月19日)下午,2018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與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
楊學良表示,吉利在成都做了很多的投資,成都也是公司發展的一個福地,目前還在不斷地加大在成都的投資。因為成都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是中國西部的重要市場,成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吉利也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于未來的目標,楊學良表示,到2020年,控股集團下面的品牌實現300萬輛的銷量,吉利汽車賣到200萬輛左右,沃爾沃汽車賣到80萬輛。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每經記者 張建/攝)
以下為演講全文:
感謝成都市政府和每日經濟新聞給我們這個平臺分享吉利的國際化進程。
大家如果對中國的汽車工業稍微有了解,就會知道吉利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造車企業,是由李書福董事長創建的。但是在此之前,他有幾次創業經歷,從開照相館到做電冰箱、摩托車,最后轉型去做汽車,迎合了整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發展進程,產業鏈越來越向高端發展,向品牌價值的產業發展。
最開始,中國汽車市場是由外資品牌主導的,我們當時提出了“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后面進行了轉型升級,2007年我們提出“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到了2012年的時候,我們又提出來“造最安全、最環保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2015年我們提出“造每個人的精品車”,都是圍繞著造車領域。
現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傳統汽車行業是向移動出行發展的。也就是說,未來任何一個擁抱互聯網思維的汽車公司,可能不僅僅是一個造車公司,而是一個移動出行的品牌和公司。下面我將把吉利過去十幾年的國際化、并購、品牌、技術融合的過程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汽車是一個規模化的行業,沒有規模,很難生存和發展。我們去年做了一些并購安排,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吉利汽車集團,下面有吉利汽車,領克、寶騰等,還有沃爾沃,以及我們的創新業務集團,還有投資教育和體育文化的銘泰集團。我們并購沃爾沃之后,海外業務比例占到了大概70%。
截至去年,吉利、領克和沃爾沃的總銷量是182萬輛,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控股集團下面的品牌實現300萬輛的銷量,吉利汽車賣到200萬輛左右,沃爾沃汽車賣到80萬輛。
大家可以看到,汽車企業集團,前面有三大品牌,大眾、豐田和雷諾,銷量大概在1000萬輛左右。排在它們后面的三個品牌是,現代、通用、福特,大概500萬到600萬輛,其他的稍微小一點,基本上200萬到300萬輛。我們現在排在第13位,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能夠在300萬輛,這樣能夠進入前十。下一步的目標是挑戰前五,大概在500萬到600萬輛的水平。
我們在成都做了很多的投資,成都也是我們發展的一個福地,我們還在不斷地加大在成都的投資。因為成都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是中國西部的重要市場,成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吉利也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于并購,實際上我們從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之初,就在考慮。因為我們缺乏技術、缺乏資金、缺乏人才。但是汽車又是一個品牌附加值非常強的行業,我們在那個時候就開始考慮,要通過國際化的并購,去吸收國際的先進技術,吸收海外的品牌資產,這是主要的并購路線圖。
并購之后,我們是怎么做的戰略安排,怎么樣跟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資源進行整合?第一個是就是倫敦出租車,2006年的時候,我們就入股了錳銅公司,大家去英國,看到路上跑的出租車,他們公司叫錳銅公司,我們大概拿了20%的股份,成了它的股東。
2013年,這個公司遇到了一些挑戰,因為金融危機來了,出租車司機都不換新車了,吉利就把它全部收購下來,大概1100萬英鎊。收購之后做什么?我們要保留這個倫敦出租車經典的英國文化,同時去做新能源技術的解決方案。
我們投了2.5億英鎊,建了一個全新的工廠。這個工廠就是要生產全新一代的插電式混動出租車,可以實現零排放。倫敦出租車的新能源車型也用了很多沃爾沃的技術,這樣控股集團旗下的這些技術資源就實現了共享。它現在已經更名,叫做倫敦電動汽車公司,不再叫倫敦出租車,因為在這個平臺,今后還會開放一系列除了出租車之外的輕型商用卡車。這個出租車不僅僅在英國銷售,還在歐洲銷售,以后也會在中國銷售。
大家知道吉利比較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對沃爾沃汽車的收購。我們經過兩年多的談判,收購了沃爾沃汽車100%的知識產權和資產。并購完了做什么?一方面,我們尊重沃爾沃原有的管理、技術創新能力和它在全球的運營,讓它恢復競爭力。另外跟吉利汽車實現深度的協同,這個協同最典型的是我們在歐洲成立了一個聯合的研發中心,叫CEVT,開發的是領先的基礎模塊架構。
大家都知道汽車行業的競爭不是簡單的零部件的組合,而是從平臺的技術上做到全球引領。我們聯合開發了一個叫小車的基礎架構,叫CMA。這個是中國企業能夠實現具有原創技術提升,以及彎道超車最有力的保障。因為底層架構的基礎之上,我們能夠把中國汽車的零部件、企業進行同步開發,實現他們整體水平的提升。
原來的汽車工業會長曾講到,我們的并購可以使中國核心零部件的發展速度加快5到10年。在CMA的基礎之上,吉利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品牌叫領克,大家如果關心汽車行業,可能對領克近兩年的發展有一些了解。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進一步的加深了跟沃爾沃的合作,雙方成立了技術合資公司,就是研發面對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大家可以看一下領克,現在也成為了吉利和沃爾沃的合資公司,因為它看到領克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非常好,它愿意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享受紅利,同時可以使領克進入歐洲市場。因為這個技術設計都是來自于歐洲的,但是是在全球制造、全球銷售。
我們在前兩個月宣布,領克會在比利時的工廠進行生產,同時在歐洲市場進行銷售。如果沒有跟沃爾沃聯合開發的基礎架構,沒有沃爾沃根特工廠的支持,沒有沃爾沃的網絡和售后服務的支持,中國品牌進入歐盟主流國家市場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這個車的技術標準是按照歐洲開發的,又是在本地組裝的,有沃爾沃工廠的技術、品質標準做保障,同時,用戶購買之后,可以到沃爾沃的4s店進行售后服務和保養,這樣就給這個品牌進入歐洲創造了非常優良的先天性的條件。同時要有差異化的戰略,在歐洲銷售的不會是燃油車,都是插電、混動或者是純電動汽車,把它打造成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并購的過程反哺了吉利,吉利在全球已經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
我們未來會朝三個主要的方向去轉型,要把吉利從傳統的制造型企業發展成一個以技術創新驅動的科技型企業,發展智能互聯和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成為汽車行業創新的一個焦點,吉利這個月底就會有L2級的自動駕駛汽車面世,未來三年還會推出L3級的自動駕駛汽車。這是我們的智駕科技技術品牌,把我們旗下的動力總成、安全自動駕駛、健康生態科技等統一放到了品牌中。
另外一個就是車聯網的布局,我們聯合了業界上百個技術和內容的提供商,共同打造了吉利生態系統,大家會發現,中國汽車企業在這個方面是處在全球領先水平的。因為我們的無線互聯網技術更發達,我們的用戶對無線移動出行和應用的需求更加強烈,市場推動了應用的產生。
還有一個就是朝新能源技術去發展,我們提出了藍色吉利行動。我們要實現到2020年達成這五個重大的指標,主要還是面對環境的壓力,以及整體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渴望。這就是我們藍色吉利行動的一個整體的路線圖。純電動一定是跟智能化緊密結合的,同時基于我們現在創新的基礎模塊架構技術,以及純電、混動和油電混動,替代燃料這些路徑,在未來幾年把吉利轉化成一個純粹的新能源汽車公司。
可能在中國市場上提到新能源汽車,大家覺得比亞迪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公司。但是我相信,未來三到五年,我們也會成為新能源化的汽車公司。
另外是造型,我們在全球設立了四個造型中心,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汽車設計已經達到了國際化的水平,而且我們在設計上面加入了很多中國的元素,這就是我們汽車的造型設計。例如一些車型,我們的前臉是來自于水滴漣漪的造型,內飾是用了中國傳統的回形紋路做了裝飾。這是領克的造型風格,也是非常具有引領性的。
從造型到智能化、到新能源技術,如果都能夠達到全球先進水平的話,我相信吉利未來的全球化進程會更快。但是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并購沃爾沃,如果我們沒有看到全球化的研發體系、人才水平、標準流程的話,可能今天這一切還沒有實現,這就是并購和融合帶來的效果。
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一項技術,如果你學會了打造技術的方法,會使你整個汲取營養的能力提升得更快。還有就是最近的幾個并購,一個是去年5月,我們入股了馬來西亞的寶騰和路特斯,這個主要是為了進入東南亞市場。我們從引進技術,引進產品轉向了輸出技術、輸出產品。
我們還在2017年收購了一個美國的飛行汽車公司,未來一定是多種出行方式的組合。這個車的第一代產品,2019年就可以交付市場,未來可以實現垂直起降。這個車可以飛起來,如果擁堵的話,可以落到另外的位置,這都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可能性。
還有最近幾個月,我們入股了沃爾沃卡車集團。沃爾沃當時分成兩塊,我們收購的是轎車、汽車集團,現在的沃爾沃集團是生產商用車的,我們也成為他們的第一大股東。
為什么要這么做,未來我們叫汽車或者是出行領域的變革,硬件的作用可能會變得非常非常低,硬件誰都可以生產,但是主導這個發展的是在線技術,包括高速的互聯網介入、內容的輸出以及自動駕駛。
大家知道特斯拉的創始人在做一項工作,發射低軌道的衛星,向車發射非常強大、穩定的信號,只有在這種信號的支持下,汽車才會實現實時的連接,實現自動駕駛。如果沒有這樣的信號支持,自動駕駛基本上無法實現。
另外這個汽車一定會成為四個輪子下的手機,他的應用場景比手機更多元化,駕駛出行的職能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你坐在這個車上,就像你坐在辦公室、家里一樣,而且這個車是一定能夠實現萬物互聯的。
如果這個場景出現的話,現在任何單一的一個汽車公司,可能都會面臨顛覆性的風險。就像數碼相機代替柯達是一樣的,面臨這種挑戰,我們的認識是,一定是通過傳統汽車公司的轉型實現技術引領,占領技術制高點,真正的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能使我們生存下去。所以我們就做了這樣的布局,大家可以看到吉利未來的發展,也要朝著一個科技型公司、新能源公司和移動出行公司去發展,這是我們品牌應有的價值,而且我們的布局和銷量一定是全球化的布局。
我就跟大家分享這么多,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