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5 19:35:07
眼下,一些城市即將加入到“雙機場”城市的行列,沒有條件建設兩座機場的,也在升級改造自己原有的機場。多地建設新機場,對于整個中國的開放格局,將帶來一個非常大的提振作用。
每經記者|梁宏亮 每經編輯|楊歡
今天,城叔要來跟你一起聊一聊,關于新機場的事兒。
凡是坐飛機去過上海的都知道,上海有兩座國際機場,一座虹橋,一座浦東,浦東側重國際,而虹橋側重國內和日韓。99年的時候,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成通航,上海也那時成為了中國第一座擁有兩個4F飛行區等級國際機場的城市。
在這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城市能夠像上海一樣,能夠左擁右抱兩座4F飛行區等級的國際機場。不過,這幾年,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城市即將加入到“雙機場”城市的行列,沒有條件建設兩座機場的,也在升級改造自己原有的機場。
在城叔看來,多地建設新機場,對于整個中國的開放格局,將帶來一個非常大的提振作用。
多城 “喜提”新機場
2016年12月,《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提到,要構建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到2020年,完善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機場群。
在這項規劃中,將民航機場的定位分為了三個層次。北京、上海、廣州機場要提升國際樞紐的競爭力,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適應的世界級機場群。而成都、昆明、深圳等城市的任務是逐步提升國際樞紐功能。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的機場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樞紐。
從目前的統計來看,北京、成都、廈門、青島、大連等城市的新國際機場正在建設之中,深圳、呼和浩特等城的機場也在加速擴建改造。
目前,位于大興的北京第二國際機場(名稱待定),已經累計完成投資398億元,完成比例近50%,新機場航站樓工程已完成封頂封圍,正在進行內部精裝修及機電設備安裝,預計2019年將投入使用,遠期(2040年)客流吞吐量高達1億人次。
當把目光轉向西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現在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城叔前兩天剛到天府國際機場走了一遭,先PO上幾張圖來讓大家看看最新的進展。
以上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內的機場模型 攝影 張建
圖為 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現場 攝影 張建
這座“國家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將要建設的,我國最大的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定位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等級最高的航空港,未來將負責成都出港的全部國際航線。當它建成以后,成都也和北京、上海老大哥一起,成為了坐擁兩座4F飛行區等級機場的“雙機場”城市。
在成都新機場建的如火如荼之際,隔壁兄弟重慶的第二機場也開始啟動。重慶市發改委對外發布了《關于重慶第二機場規劃研究咨詢單位比選的公告》,標志著重慶第二機場的規劃正式邁出了第一步。
在風景秀麗的廈門,正在新建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名稱待定)的“生命線”——翔安機場地下綜合管廊的主體工程完成近半,作為我國最長地下跨海管廊,未來將為廈門新機場建設提供水、電、氣、通訊等基礎保障。
青島新國際機場也即將實現“閉水”,屋面鋼結構基本完成,標志著大面積裝飾裝修工程即將全面啟動,明年將實現“一夜轉場”。而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采取的是離岸填海建造人工島的建設方式,這座海上機場預計在2020年之前完工。
“雙機場”能給城市帶來什么?
“一城兩場”,對于北京、上海、成都、廈門……這些“雙機場”城市或者“準雙機場”城市,到底意味著什么?
對于首都國際機場來說,去年實現了9578.6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實際上已經面臨著十分大的壓力。根據北京新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預測,北京地區航空客運需求量2020年將為1.4億人次,2025年為1.7億人次,2040年為2.35億人次。作為大國首都,未來的旅客出行必然還將持續增加,新機場的出現,將為首都國際機場分擔下不少的壓力。
位于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總體上按照航線的長短來定位。長途航線的班機降落在浦東機場,短途航線的班機則選擇虹橋機場;在特定的時候,兩個機場又互為備降場,兩者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為上海的經濟發展和各種要素流動提供了支撐。
在“一帶一路”建設下,成都已經成為內陸開放經濟新高地和國際輻射的中心,從區位上來看,已經從原來的“內陸”變為開放的“門戶”。據預測,到2020年,成都地區年航空市場需求將達到6000萬-7000萬人次,遠期將達到8000萬-1.2億人次。此時,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將為成都未來的開放帶來新的動力。
此外,“雙機場”也為一座城市帶來了發展“臨空經濟的新機遇”。
當一座城市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以后,就要解決自身的兩大需求。第一個需求,是資源的集聚和自身產業有向高端化轉型;第二個需求,就是要加快對外開放和對外輻射。
此時,如果能夠“喜提”一座大機場,那么首先資源集聚的效應就會不斷凸顯。由于航空運輸可以滿足高時效性的要求,所以國際性樞紐機場,會把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匯聚在一起。隨之而來的,則是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航空相關產業,以及總部經濟、會展、旅游、休閑娛樂等產業的聚集。
另一個明顯的作用,就是可以提升一個地區的開放水平。臨空經濟本身就是一種外向型經濟。一座擁有眾多國際航線的大型空港,可以讓一座城市的“手伸的更長”,讓城市里的人走的更遠。實現人流、物流向更廣的范圍輻射,進而帶動國際貿易、物流、金融、科技創新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一座城市的開放水平和國際化水平。
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此前曾撰文指出,臨空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作用關系:城鎮化是臨空產業要素集聚的空間載體,臨空經濟則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源泉。他認為,空港、產業和空港新城是臨空經濟發展演進的三大關鍵要素,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動關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