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09 11:09:09
每經記者|秦風 每經編輯|劉琳
威海華夏城,一座兼具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和膠東海洋風情的5A級景區,大小水庫35個,植被千萬棵……
不久前,總書記考察山東,特別點贊了這個項目。原因說來令人欽佩——12年前,這里還是一處采石場,礦坑達40多個,“刮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可謂遍體鱗傷。
威海華夏城案例不孤。
不少人想必本能會想到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浐灞生態區。在老西安人的記憶里,這里曾是一處生態“重災區”,沙場橫亙、垃圾縈繞。后來,地方政府斥巨資進行生態修復……如今已是煙波浩渺之地。
華夏城締造者、華夏集團對遠在千里之外的這個生態區,亦保持著高度關注。近期更是慕名而來,絲路駝鈴錦上添花。
作為西安生態特區,浐灞近年來異軍突起對于研判西安這座城市發展,乃至全國開發區在產城融合方面的踐行探索而言,皆有著參考意義。
不過,雖然包括浐灞內的城東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生態、金融、文化、旅游、會展等產業的一定聚集,但在一個方面較城西、城北、城南等區域而言長期相對弱勢,那就是人流量與人口密度,也就是人氣的聚集始終是困擾此間發展的一個因素。
梳理西安各區域版圖發展序列,城東的經歷可能最具落差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位于城東的紡織城是西安最為繁華的區域之一。作為西北的紡織工業重鎮,這里隨著建設熱潮而聲名鵲起。隨后的很多年里,紡織行業始終是陜西省出口創匯的龍頭行業,而紡織城也一度被視作西安的“小香港”。
這里當時到底有多牛?一位老紡織人曾這么介紹,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紡織城年繳稅八千多萬!員工看病不要錢!
計劃經濟時代下的紡織城,一支獨大將整個城東區域帶動的熱火朝天。
歲月洗禮,伴隨著主城區的逐漸調整,以及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紡織城不復當年之勇,在城市發展進程中逐漸邊緣化。仿若一夜之間,城東換成了破舊廠房、沉寂街道、棚戶區和下崗工人……前后云泥之別的落差,這里不復當年小香港之盛景。
與城西、城北、城南三個板塊相比較,無論是資金、項目還是意識,城東整體式弱。但對于西安整體發展而言,占據著足夠物理空間與情懷的城東區域,注定不能沉寂太久。
本世紀初,隨著浐灞生態區的設立等一系列動作,這里開始思變謀新。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生態區的明晰定位,讓城東的復興之旅開始跨步。
關于“城東為何遲遲發展不起來”此類話題,在很多論壇都出現過。
無論是眾多國有老廠的拆遷問題,亦或其他體量巨大的歷史遺留問題,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這里發展的絆腳石。此外,沙場橫亙、荒地垃圾縈繞的農村,在更加完備科學的城市整體規劃出臺之前,更多是聽之任之……
事實上,東郊復興近年來在官方考量中已占據愈來愈重的分量,且此種意圖早已經付諸實踐。近年來刻意于此打造的大規劃、大產業、大項目、高品質形象,亦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多有體現。
諸如2011年舉辦的西安世園會,官方將浐灞生態區推至世界舞臺。作為西北地區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世界性展會,這也是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之后,國內承接的又一重大國際盛會。
“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昭示新西安對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信和憧憬。浐灞完備的水網體系,也一改外界對西安之前內陸干旱貧瘠的印象。
等到2017年,一張神秘圖更將浐灞的地位提至到一個頂點。
關于神秘圖的故事如今廣為流傳。在那張名為“大西安空間格局規劃圖”中,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指著其間的三條軸線向總理展示,“我們要做一個大西安!”
這三條軸線內容很快為外界獲悉,分別為古都文化傳承軸、科技創新引領軸和國際文化交流軸。特別是第三條國家文化交流軸,更是因首次提出而備受關注——
坐擁楊官寨、半坡遺址、曲江、白鹿原等眾多人文勝跡,見證西安千年浩蕩歷史;西安體育中心、歐亞經濟論壇會址、國際陸港、西安領事館區、浐灞金融區、絲路會展中心密集分布,輻射浐灞生態區、曲江新區、臨潼區,更是未來西安作為國際文化交往之城的中心軸線。
蓋因所在區域及項目多涉其中,浐灞一舉成為這條軸線上最大獲益者。官方的意圖很明顯,這里已是大西安版圖重點發展的范疇。
官方的系列布局,為包括浐灞在內的城東區域破解人氣問題,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政策加持,給足動力。而自始便決意生態立區的浐灞,自身也做出了系列動作,由內自外進行攻克。
合乎邏輯的規劃與大決心、大手段,是區域發展能否長遠的衡量標準之一。從這方面來看,浐灞交出的答卷讓人滿意。
一方面,體現在內功修煉上。
與華夏集團在華夏城項目的做法相似,面對這個在發展之初處處貧瘠的生態重災區,浐灞首先對這兩條“穿越歷史文化的生態長河”進行重塑。個中決心與艱辛,只有親歷者最有體會。
如今,這里擁有西安世博園、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桃花潭等五大休閑公園,累計建成水面1200多公頃,園林綠化2000多公頃,區域鳥類由63種增加到206種……是西安諸多區域版塊的生態樣本。
此外,物理居住空間的打造亦成為此間的“招牌”——在浐灞兩河交匯處,包括錦江國際酒店、艾美酒店等一大批高端酒店集群的匯聚,已成西安的“維多利亞港灣”。
浐灞立命之本的生態基因,決定了在產業選擇布局上的苛刻標準——聚焦于金融、文化、旅游、會展、體育、健康、涉外商務等現代服務領域。
尤其是會展經濟。會展業關聯帶動效應極強,通常認為,其帶動的經濟收益化比值為1∶9。數值之高,其他產業均難比擬。
除了世園會,這里亦承接了歐亞經濟論壇等多項國際性大型展會。2017年,作為西部規模最大國際會展中心——絲路國際會展中心開工。另據傳,在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舉辦地的選擇上,浐灞也是有力競爭者。
生態紅利的兌現,不止體現于會展方面,還有旅游等產業的布局。在這些方面,浐灞如今已具備了規模化的雛形。
比如宋城集團于此打造的“中華千古情”演繹秀項目,華夏集團落戶于此的度假區,還有去年建成開業的砂之船奧特萊斯……
十四年前,以水得名;十四年后,以水正名!作為西安生態修復治理的樣本,浐灞在破解城東人氣聚集問題上,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