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6 20:13:16
一件快遞經過無人倉分撥、無人卡車運輸、無人車配送,最終由末端機器人直接交到消費者手上……科幻小說中的無人配送場景,正一點點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實習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魏文藝
7月25日,美團正式推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將自動駕駛技術商業落地外賣配送,并表示在今年實現無人配送試運營,2019年計劃片區規模化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京東CEO劉強東在頭條號上宣布京東無人配送站研發成功,并稱這是全球第一個全無人配送+自提站點;餓了么在今年5月宣布送餐無人機將進入商業運營,同時其送餐機器人也即將面世;蘇寧物流則表示,到2020年實現末端配送的自動駕駛技術普及和無人配送車的規?;?hellip;…無人配送場景落地的賽道正因為巨頭的頻繁的布局而顯得熱鬧非凡。
“無人配送的落地會帶來技術挑戰,但在這其中最難的挑戰是將技術與商業、用戶體驗有效結合,這也是我們推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的原因。”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提到了其中布局的原因。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O2O部助理分析師陳禮騰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服務型產業無人化是發展趨勢,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使服務行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成為未來方向。
圖片來源:攝圖網
實際上,美團近來在末端配送領域可謂動作不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一周前,美團剛推出“閃購”業務,擴大即時配送品類,而這次美團則玩起了科技元素。
美團方面表示,美團發布的無人配送開放平臺,旨在構建一個完整產業生態圈,通過開放自身多重場景與能力,聯合各界合作伙伴共同打通無人配送在“產學研用”全生命周期鏈上的關鍵環節,用無人駕駛技術打造智能配送生態開放平臺,加速無人配送行業發展。
“無人配送落地還在早期,這個時期面對的不同問題解決起來都很復雜。美團的自研能力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無法依靠單一一家去解決,效率比較低。”美團方面表示。
據美團透露,一名全職外賣騎手的每年人力成本支出在10萬元左右,繼續招募并維持一個數字龐大的騎手隊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由于無人配送車可以不間斷運行,預計3至5年內,就可以做到效率不低于人力。
不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外賣都將是人車混送的方式進行配送。美團無人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表示,無人配送車是對勞動力有效的補充,它可以持續工作,比如承擔更多夜間配送工作;而騎手更為靈活,可以處理一些較為復雜的場景。
近年來,一股“無人之風”悄然刮起,無論是物流、電商還是即時配送平臺,都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物流無人化環節的研發與商用落地中。
在美團推出無人配送平臺之前,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也一直在無人配送領域動作不斷。餓了么在今年5月宣布已獲準開辟中國第一批無人機即時配送航線,送餐無人機將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菜鳥網絡也在今年上半年表示,無人車量產商用在即,年內將全面進入末端進行配送。除此之外,以順豐為代表的快遞公司也加入布局。物流配送的無人化不僅從實驗室走向眾多運用場景,更逐漸向規?;M軍。
德勤中國物流與交通團隊發布的專業評估報告《中國智慧物流發展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的規模將超過萬億元。平安證券分析師也表示,2017年中國智慧物流系統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通過發展智能智慧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尚有很大空間。
“無人配送的使用能提高服務效率,長期來看更能節省成本。無人技術的使用,使得平臺價值進一步提升,擁有更高的壁壘,成為平臺的重要競爭力。”陳禮騰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
但是另一方面,無人配送在商用和落地過程中面臨的相關政策和法規許可卻是一直無法繞開的問題。就在餓了么推出“無人機送餐”時就有專家指出,無人機配送能否全面鋪開其實不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政策問題,目前無人機是不被允許在人口密集區隨意飛行的。
而對于無人配送的上路許可問題,美團方面表示,美團等企業代表正參與起草一個關于低速電動車和物流機器人的法律法規,用于給監管層提供參考。相信隨著無人配送的快速發展,相關法規很快會出臺,用以解決無人配送車的上路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