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3 23:35:55
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專屬、鐵路自保、中遠海運自保分別實現了2.33億元、1.39億元與3890萬元的凈利潤。其中,中石油專屬的盈利規模較上年同期的1.4億元,上升了66.7%。
每經記者 胡楊 每經編輯 姚祥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非上市財險公司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7%,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中小險企的日子普遍不太好過。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發現,有一類險企的盈利表現卻長期樂觀,那便是自保公司。數據顯示,2018年前兩個季度,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專屬)、中國鐵路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路自保)以及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自保)分別實現凈利潤2.33億元、1.39億元與3890萬元,延續了長期的盈利態勢。
事實上,自保公司之所以盈利表現搶眼,與其母公司實力雄厚存在一定關系。監管規定,若要設立自保公司,投資人需保證資產總額不低于1000億元,即在準入方面就設置了較高的門檻。某保險平臺創始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保是財務安排的一種形式。他分析道:“原來支出的保險費現在回到企業手中,可以拿來投資。不過風險仍留存于集團內部,因此需要警惕偶發大額賠付帶來的不利影響。”
所謂自保公司,指的是那些由其母公司所擁有、主要業務對象為母公司的自營保險公司。與一般的商業保險公司相比,自保公司僅對本集團及集團下屬公司進行承保,保費收入自留,保險費率也相對較低。
截至目前,國內的自保公司數量不多,且多隸屬于大型央企。其中,中石油專屬、鐵路自保、中遠海運自保以及廣東粵電財產保險自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電自保”)分別注冊于新疆、北京、上海和廣東。
從財務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專屬、鐵路自保、中遠海運自保分別實現了2.33億元、1.39億元與3890萬元的凈利潤。其中,中石油專屬的盈利規模較上年同期的1.4億元,上升了66.7%,不過,鐵路自保、中遠海運自保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達到了1.04倍、323.16倍。
實際上,自保公司集體“賺錢”的情況并不是近期才出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盡管三家險企的經營時間長短不一,但自開業至今持續盈利的狀態卻是相同的。具體來說,2013年底,中石油專屬最先開業,其在2014年度即取得了1.73億元的凈利潤。究其原因,與該公司當年比較可觀的投資收益有關,營業收入當中,已賺保費為1.02億元,投資收益達到2.83億元。營業支出方面,則主要由1.14億元的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構成,而賠付支出僅有480.58萬元。
記者注意到,2015年~2017年,中石油專屬的保費規模逐漸擴大,投資收益同時也比較穩定。受此影響,該公司持續盈利,分別取得了2.86億元、2.83億元、3.64億元的凈利潤。
某保險平臺創始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于母公司而言,自保公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節約保費支出和加強風險管理兩個方面。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慮,賠付情況本身就比較好的大公司會把賺取管理費和利潤的機會留給自保公司。“自保是財務安排的一種形式,原來支出的保險費現在回到企業手中,可以拿來投資或從事其他的事情。不過從風控的角度來看,風險仍留存于集團內部而沒有被轉移出去,因此需要警惕偶發大額賠付帶來的不利影響。”他還分析道。
數據顯示,隨著業務的不斷開展,中石油專屬在2015年度及2016年度的賠付支出同比分別增長了5.67倍和2.13倍。不過,由于營業收入同樣上升明顯,這部分支出因而未使該公司的凈利潤發生劇烈波動。
與中石油專屬相似,2015年開業的鐵路自保與2017年開業的中遠海運自保也實現了持續盈利,前者在3個年度內累計實現凈利潤2.40億元,后者開業首年則盈利4666萬元。
事實上,自保公司之所以盈利表現搶眼,與其母公司實力雄厚存在一定關系。原保監會于2013年出臺的《關于自保公司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若想設立自保公司,應當滿足“投資人應為主營業務突出、盈利狀況良好的大型工商企業,且資產總額不低于人民幣1000億元”,這一規定無疑在準入層面就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另一方面,盡管沒有對自保公司本身的資本金進行明確,但《通知》指出:“注冊資本應當與自保公司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從國內現有幾家自保公司的資本實力來看,鐵路自保與中遠海運自保的注冊資本為20億元,中石油專屬則達到50億元。另據《通知》要求,自保公司投資人所處的行業應具有風險集中度高、地域分布廣、風險轉移難等特征,且具有穩定的保險保障需求和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
一位咨詢行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國際經驗,成立自保公司的多為大型跨國企業,其風險可以在全球分散,一定程度上能抵消自保公司承保量有限,風險估測不夠精準等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中國石油(601857,SH)為例,2017年,該公司13%的油氣當量產量由海外業務創造,海外業務所實現的營業額也占集團總營業額的35.8%。而除了“三桶油”這種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之外,糧油、化工企業亦具有類似保障需求。
上述人士同時指出,盡管現階段盈利狀況良好,但自保公司的經營目標是更有效的風險管控而非賺取利潤。他指出:“因為處在集團內部,所以能更好地了解風險狀況,并給出配套的防范措施,實現防患于未然。”
經濟學家宋清輝則認為,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較低,導致境內自保市場主體少。另外,國內的自保公司目前難以覆蓋母公司所有業務領域,若要有效發揮這種風險管理功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