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6 14:59:28
在美國咨詢公司Interpret總裁Micheal Cai(蔡元喆)看來,現在中國玩家也開始逐漸追求一些創新型游戲,也很愿意為這些創新性游戲花錢。但在關注這些游戲的時候,可能玩家就被海外的游戲吸引走了,而不是本土的游戲。
每經記者|宋紅 每經實習記者|張玉路 每經編輯|溫夢華
美國咨詢公司Interpret曾為迪士尼、環球、福克斯、暴雪、育碧等全球知名娛樂公司提供過各類分析研究服務。而作為Interpret公司總裁的Micheal Cai(蔡元喆),在游戲咨詢的細分行業中同樣擁有很高的影響力。
蔡元喆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提供游戲市場領域的專家意見,同時給多家財富500強企業提供咨詢,并曾在游戲開發者大會、E3等全球大型會議上發表演講,為世界知名游戲公司提供細致的市場及用戶分析。
而隨著我國游戲行業的不斷向好,蔡元喆開始頻繁的往返于中國和美國,積極開拓中國市場。近日,他為了相關合作飛到成都。在合作會議中場休息時,圍繞著娛樂咨詢行業及游戲行業未來發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蔡元喆。
美國咨詢公司Interpret總裁Micheal Cai(蔡元喆)(受訪者供圖)
【公司90%的中國業務都是代表海外客戶了解中國市場】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娛樂業的迅猛發展,Interpret開始把目光瞄準中國市場,并在上海設立了分支機構。據蔡元喆介紹,目前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基本上90%都是代表海外游戲公司來了解中國消費者、中國玩家的想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現在公司中國客戶還比較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蔡元喆:主要還是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在中國市場,比較看重市場調研的大公司,如果有需求都會內部消化。像在游戲領域的騰訊或者網易,都會有自己特別大的調研團隊。由于用戶比較多,騰訊和網易可以自己抽樣本自己做,特別是騰訊。再有一點是,中國市場上咨詢意識并未培養起來,很多小公司在開發項目時,可能會直接跳過調研這一步。
NBD:美國的大公司也傾向于內部消化調研項目嗎?
蔡元喆:其實海外公司會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覺得找第三方機構,那第三方機構從不同客戶那兒積累的經驗,都可以用到他們自己的項目上,而且比較中立。像內部人來做調研,就會有感情的因素。有的時候,感情因素會影響到結果。所以海外的公司更希望和我們這種中立的第三方公司合作,海外大公司比較看重這個。
NBD:對于中國的企業缺乏咨詢意識的現狀,您認為未來會改變嗎?
蔡元喆:其實現在許多機構都在開始培養企業的咨詢意識。有外企像尼爾森、益普索在進入,也有本土的企業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反正慢慢的各方面力量都在聚集起來。這些(培養咨詢意識的事情)一般都是國際化大公司在做,我們的競爭優勢主要是專業性,我們主要做娛樂業。
【在中國,中小型游戲企業越來越難出頭】
起源于洛杉磯的娛樂咨詢公司Interpret在中國設立分支,顯然是看到了中國娛樂行業的巨大潛力。而作為資深游戲行業分析師的蔡元喆,也談到了他本人對中國娛樂行業及游戲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
NBD:您覺得未來中國娛樂行業的發展怎么樣?
蔡元喆:會繼續增長下去,但人口紅利帶來的增長可能會減緩。光靠人口紅利吃飯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看質量的時候。
NBD:前段時間,《每日經濟新聞》舉辦了“CNG2018中國游戲資本峰會”,有嘉賓說今年是游戲行業三荒年,您怎么看這個觀點?
蔡元喆:過去兩年我一直在聽不少人說競爭環境惡化,很多游戲都靠買量,要不然就是像騰訊網易這種自帶流量。總體來說,在中國,中小型游戲企業是越來越難出頭。
NBD:那全球游戲行業又是什么情況?
蔡元喆:全球游戲行業還是在增長,雖然沒有中國前幾年井噴式的增長,但也是在穩步增長。家用游戲機的群體年齡在增長,但同樣他們的孩子又會繼續玩、繼續買游戲。然后這些年PC端又在復興,海外CSGO之類的游戲,帶動了PC端的復興,現在又有了手游、體感VR,游戲受眾逐漸多元化。
NBD:您認為在現有環境之下,中國的游戲行業怎樣才能突破發展瓶頸?
蔡元喆:還是要提升游戲的質量和創新。很多中國公司并不自己去開發精品,有的時候看其他游戲的玩法,就微創新一下。但海外的公司,每年都在出新的游戲,比如說育碧。如果有這樣的公司,花個三五年(做游戲還好),但現在這樣的公司微乎其微。
像手游三到六個月推出個游戲,保持新鮮度,把前一款游戲的玩家轉移到下一款游戲,這樣的機制一直循環,就不太會注意游戲質量和創新,這是個大問題。
現在中國玩家也開始逐漸追求一些創新型游戲,也很愿意為這些創新性游戲花錢。但在關注這些游戲的時候,可能玩家就被海外的游戲吸引走了,而不是本土的游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