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0 20:32:09
從2016年第三季度開始,以SSD(固態硬盤)為代表,包括內存條、優盤甚至閃存卡在內的整個內存行業,開始逐漸漲價。進入2017年后,整個存儲行業反而掀起了新一輪的大幅漲價潮。漲價潮的背后,也折射出國內廠商缺乏競爭力的現實。
每經記者 劉玲 每經編輯 趙云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內廠商缺乏競爭力,面對內存的漲價潮顯得無可奈何。
從2016年第三季度開始,以SSD(固態硬盤)為代表,包括內存條、優盤甚至閃存卡在內的整個內存行業,開始逐漸漲價。進入2017年后,漲價的勢頭并沒有停止,整個存儲行業反而掀起了新一輪的大幅漲價潮。
存儲元器件的漲價,除了市場普遍認為的“市場需求量增大”,還有業內聲音指出,系三星、海力士、美光等內存壟斷廠商紛紛“默契”轉換制程,導致出貨量降低、價格猛漲。對此,2018年6月,中國反壟斷機構啟動了對于三星(Samsung)、海力士(SKhynix)、美光(Micron)三家企業的立案調查。
但漲價潮的背后,也折射出國內廠商缺乏競爭力的現實。9月19日,在閃存市場資訊主辦的中國閃存市場峰會(CFMS2018)后,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對慧榮科技總經理茍嘉章、江波龍電子董事長蔡華波、江波龍電子高級副總裁王景陽進行專訪,一起探討了存儲技術發展,存儲產業市場新契機,國內廠商崛起等話題。
在2017年存儲元器件漲價潮中,以一款常用的某品牌內存條為例,最高售價達899元,相比上一年上漲了近3倍,被網友調侃為“年度最佳理財產品”。而存儲元器件的漲價,便是受到需求端和供給端的雙重擠壓。
在需求端,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設備不斷向大容量邁進,再加上出貨量增加,導致內存顆粒稀缺。在供給端,2017年三星、東芝、美光、海力士等主要的內存大廠都開始進行制程轉換,將主要產能從2D NAND制程轉向生產3D NAND,2D NAND閃存顆粒產能便隨之下滑。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縱觀全球范圍內NAND閃存顆粒的廠商,數量很多,但具備市場定價能力的只有六家,他們分別是三星、東芝(Toshiba)、英特爾(Intel)、海力士、美光和閃迪(SanDisk)。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存儲芯片廠商在DRAM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4.9%、27.9%及22.6%,合計占比95.4%,可謂是“三足鼎立”。
對此,江波龍電子高級副總裁王景陽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各個廠商在制程的切換過程中,3D NAND量產嚴重不足,良率過低,而2D NAND產能也在下滑,這種局面造成去年內存都面臨缺貨的狀況,供不應求也導致內存價格的上漲。”
而江波龍電子董事長蔡華波提到,目前SSD(固態硬盤)價格已經回落到健康水平。目前240G的SSD產品銷售價格低于30美元。而SSD價格下降對江波龍是有利的,原廠有基本的運營成本,跌價的時候公司會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把自身的吞吐量做好,改善渠道。
蔡華波還表示,“雖然三星、美光之前可以獲取‘默契’的利潤,但是現在,閃存在手機、PC上的需求量都越來越高,內存的需求量卻沒有增長,去年的手機是4GB,今年還是4GB,不會說去年4GB,今年就提高到6GB、8GB。但是在制程方面,從二十多納米到十幾納米,所以內存價格還是會下跌的。”
閃存市場資訊總經理邰煒在演講中提到,預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存儲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美元,其中NAND Flash將超過570億美元,而中國消耗了全球產能的32%,這意味著中國目前仍是全球存儲產業中重要的市場。
另據韓聯社9月初報道,韓國貿易協會、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及半導體行業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存儲芯片進口總額達886.17億美元,同比增長38.8%。其中,韓國產芯片的進口規模達463.48億美元,同比大增51.3%,在總進口中占52.3%。
在日韓美內存廠商占據壟斷地位,我國存儲元器件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若國產芯片一直處于“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存儲器芯片將一直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痛點”。對此,慧榮科技總經理茍嘉章表示,“現在國內存儲廠商技術也不斷進步,以長江存儲、晉華、長鑫等為代表的企業研發進展順利,未來將可以逐步緩解國內在存儲器芯片上長期高度依賴進口的境地。”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長江存儲為例,其3D技術從9層開始,到32層,再到64層試片成功,持續投入3D技術研發,目前武漢存儲基地將在2019年進入量產,原本計劃的是一個10萬片產能的平面一層工廠,如今產能可達到15萬片。
作為國內存儲設備龍頭企業的江波龍電子,也在不斷追趕,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和產品創新,實現技術型產品公司向技術型品牌公司轉型,收購了美光旗下的高端消費存儲品牌Lexar(雷克沙),布局高端市場。另外,將聯合產業伙伴在中山建立存儲高端封測廠,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性能的存儲解決方案。
那么,國產存儲芯片打破日韓美壟斷格局還要多久呢?
蔡華波表示,打破日韓美的壟斷格局還需要時間。目前國家希望存儲產業良性發展、分工發展,不希望“亂”,長江存儲發展3D NAND,長鑫做Mobile DRAM、晉華則發展PC DRAM,所以這些國內存儲芯片廠商需要時間去追趕日韓美那些巨頭。
王景陽亦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內存的漲價潮主要是壟斷的原因——因為三家巨頭占據了大部分市場,只要兩家達成默契,市場價格就基本已經定了格局。所以現在要看國內廠商在2019年有沒有一個大的起色,我相信這個市場總體來講2-3年會打破這個壟斷性的局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