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8-10-03 18:52:16
說到底,美國商業航天的未來,是傳統的私營大企業和新興小企業之間關于“降成本”的競爭。
2010年恢復增長以來,美國火箭航天工業員工人數和行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2008年前的水平,航天產業雇員數約為22.1萬人。
航天業是一個不斷需要資本輸出的重資產行業,對從業人員技術門檻要求尤其高。美國除了Space X,還有Blue Origin等多家商業航天公司。
更重要的是,不管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是否愿意,其和眾多商業航天公司之間的人才輸送,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
也就是說,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從NASA跳槽到Space X或者是軌道科學,不僅不會引發媒體的熱議,還帶來了商業航天的繁榮。
20世紀80年代,兒時的馬斯克在南非看《銀河系漫游指南》時,大概想不到未來的這一幕:自己在美國創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將一輛帶有該劇經典臺詞“Don’t Panic”的特斯拉汽車送上了太空。
30多年過去了,美國航天機構仍被詬病“官僚”和“低效”,而參與美國的航天業的玩家更加豐富,商業航天在美國成為了一個賺錢的買賣,馬斯克的Space X也成為了“航天新貴”。
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球航天產業持續增長,總額達到3293億美元,全球政府航天預算與商業市場收入繼續保持約1︰3的比例格局。其中,商業航天的收入主要來自衛星發射,商業載人航天收入也在快速增長。
美國多家商業航天公司也相繼成立:
1999年做連鎖酒店的羅伯特·畢格羅成立專注做商業空間站的Bigelow公司;
2000年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創建專注做可回收火箭的Blue Origin公司;
2002年PayPal創始人伊隆·馬斯克創建專注可回收火箭的SpaceX公司;
2006年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組建聯合發射同盟并在航天飛機退役后迅速壟斷火箭發射市場;
2010年幾位NASA前員工創建專注小微衛星組網應用的Planet Labs公司。
這也意味著,一名美國航天從業人員的選擇非常豐富。只要在航天業內,不論是NASA還是Space X,經驗和能力都是下一個工作薪資的籌碼。不管NASA是否愿意,其和眾多商業航天公司之間的人才輸送,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
美國私人航天商業化為何如此繁榮?故事要從波音和洛馬兩大太空發射行業巨頭的合并說起。
隨著冷戰的結束,NASA的預算一再縮減,美國想到了吸收社會資本的方法。1984年,國會通過了《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允許私人發射火箭,并要求NASA盡最大可能尋找和鼓勵最大化太空商用。
1990年,為了賺NASA的發射費,一大批私人發射服務供應商應運而生。
此前美國的太空發射業務一直被波音和洛馬這兩家公司壟斷,二者在業務調整成立合資企業聯合發射聯盟后,更是獨攬了美國空軍、NASA和其他政府機構的火箭發射項目,成為了典型的暴利行業。
逐漸地,各方都對火箭發射成本開始“鬧起了小意見”。“致命一擊”來自小布什和奧巴馬政府時期的政策。
為了打擊NASA、洛克希德馬丁、波音、洛克達的壟斷地位,《國家航天運輸政策》、《美國國家航天政策》相繼頒布,其中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求NASA轉變發展核心到科學研究和深空探測領域。
這意味著NASA開始讓出最賺錢的近地空間業務,被迫放開相關科研給私營航天公司并支持它們的發展,資本相繼涌入。
另一方面,美國在90年代開始了“互聯網泡沫”時期,各路資本到處找項目“圈錢”,商業航天也難逃其中。
尤其是1990年《發射服務購買法案》、1994年《商業遙感法案》、1998年《商業空間法》推出后,在資本的裹挾下,各類商業航天創業公司不斷涌現。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影響下,除了波音、雷神、洛克希德-馬丁和軌道科學等老牌火箭航天企業外,私人火箭制造和發射服務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說到底,美國商業航天的未來,是傳統的私營大企業和新興小企業之間關于“降成本”的競爭。
數據顯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用動力公司、艾連特技術系統公司、雷神公司和波音公司,擁有的工廠數量一共有34家,占火箭航天工業私營企業工廠總數的59%。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擁有的員工數量最多,超過2萬3,占本部門私營企業的31%;其次是擁有1萬5千人的雷神公司和擁有1萬名員工的波音公司。這三家公司的員工數量合計占64%。
與之相對,規模更小的公司,如Space X,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機構和員工人數,降低生產成本。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火箭是個高度人才密集的行業,尤其需要參與過實際運載發射、型號設計,經歷過失敗、做過“歸零”的人。這也是為什么NASA的人才如此搶手的原因。
經過數十年的行業積累,美國儲備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和資源,Space X成立后,吸收的眾多技術骨干都來自NASA。
2002年隨著前NASA火箭科學家湯姆·穆勒的加入,馬斯克的Space X正式成立,Space X的方向也確立為研發降低太空運輸成本。
數據顯示,目前Space X每次的火箭發射費用平均在6000萬美元左右,相比之下,其對手聯合發射聯盟每次發射成本平均為4.35億美元。馬斯克甚至預計未來的價格要降至對手的十分之一。
對降低成本有著同樣訴求的NASA,拜倒在了Space X打出的“降成本”的金字招牌下。實際上NASA直接或間接提供給Space X的,不止是航天人才,還有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
自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等事故后,航天探索事業在美國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加上和前蘇聯關系的回暖,太空軍備競賽逐漸失去意義,NASA的預算也不斷遭到削減,造成人才不斷出走。
1994年,NASA推出了“技術轉移計劃”,拿出了每年預算的20%用來支持商業合作伙伴協助研發新技術,其中包括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
而在馬斯克看來,太空發射服務之所以價格高昂,一部分是因為是不必要的官僚架構。這些年來,美國航天業最大的“官僚架構”之一NASA用在Space X的投資上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
2006年,獵鷹1號火箭三次試射全部爆炸,SpaceX瀕臨破產,NASA雪中送炭投資2.8億美元到墨林發動機升級和研發獵鷹9號。2008年,獵鷹1號發射成功后,SpaceX成為人類第一個實現火箭發射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中,NASA不僅將發射任務委派給Space X,還將人才、技術等向Space X進行轉移,免于其重復進行先期的技術研發。
華爾街見聞 潘心怡
本文配圖均來源于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