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失控的同仁堂,還能否撐得住“百年大宅門”

華爾街見聞 2018-12-18 18:55:49

藥企真的要連最后“一座城”都失守嗎?

Vcg111181993143.thumb_hea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周周末,“蜂蜜門”事件把同仁堂這個老字號品牌推上了風口浪尖。雖說股價上并未遭受極端重創(2個交易日下跌近4%,場內的41只基金“不用慌了”),但這百年老字號卻著實“變了味”。

根據同仁堂最新的回應,目前調查小組已進入鹽城金蜂,等待最終結果。

頻爆質量問題

近幾年來,同仁堂屢屢被爆出“質量問題”,在2017年食藥監總局藥品“黑榜”Top10名單中,同仁堂以15次的“成績”位居第二。

具體來看,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中藥飲片有5次上“黑榜”,涉及杜仲、制沒藥、乳香、白礬、土鱉蟲、遠志等中藥飲片。公開資料顯示,同仁堂(亳州)飲片公司隸屬于北京同仁堂藥材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同仁堂在全國惟一一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主營中藥飲片和中藥養生保健品。

事實上,“中藥質量” 可以說是同仁堂最嚴重的問題,沒有之一。

早在2013年1月,北京同仁堂總統牌破壁蜂花粉片,就被爆出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甘露醇。

隨后的5月,同仁堂健體五補丸被爆汞超標5倍,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朱砂超標,成分含量分別是17.3%和0.72%,遠超國際標準。令人側目的是,硫化汞已被證明含有劇毒,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被明令禁止用于制藥。

數日之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又發通告,北京同仁堂等企業生產的63批次甘草(甘草片)被曝不合格。實際上,早在2017年,同仁堂生產的飲片就因不合格被食藥監總局通報了7次。

另外,同仁堂全國范圍的連鎖藥店作為“檢品來源”被通告的有10次。例如北京同仁堂連鎖藥店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的冠心七味片含量測定不合格。

都是擴張惹的禍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這家百年老店的古訓,但現在卻頻遭現實打臉。原因嘛,都是擴張惹的禍。

以“蜂蜜門”為例,此次被媒體曝光的生產商,名為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同仁堂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天眼查資料顯示,鹽城金蜂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為700萬元,主營蜂產品研發及其技術轉讓、蜂產品生產等。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同仁堂共參股或控股167家公司,有163家與其合并報表;其中有10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前述所參股或控股的企業涉及制造業、種植業、服務業、醫療服務、商業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同仁堂爆出質量問題的事件主體均為其旗下子公司。

目前,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6個二級集團、5個直屬子公司。6個二級集團為:股份集團、科技發展集團、國藥(香港)集團、健康藥業集團、商業投資集團、藥材參茸投資集團;5個直屬子公司為:制藥公司、投資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傳媒公司、中藥配方顆粒投資公司。

一位在同仁堂工作多年,現已離職的員工表示,同仁堂有直屬子公司,也有參股子公司。像同仁堂健康藥業集團這樣的直屬子公司相當于“親兒子”,直接由同仁堂自己管理,產品質量控制得比較好;而像其他一些參股企業,類似“干兒子”,管理工作主要還是由原來企業負責,近年來出事的企業也多是此類企業。

對于同仁堂的這種模式,業內人士分析稱,“企業為了將品牌價值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就會選擇盡量輕資產的模式。同仁堂現金流十分好,賬面資金充裕,每年增加對外投資是必然的。它其實并不像現代創新醫藥企業,需要大量研發費用。然而,對于代工廠的質量監控沒有跟上,這其實是個共性問題,以前麥當勞肯德基的供應商也出過質量問題。”

同仁堂的危機

從同仁堂的資本動作不難發現,同仁堂旨在通過并購打造一條多元化,全產業鏈的發展道路。只不過,在頻頻爆出的產品質量問題下,品牌的過度泛用成為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當下,在缺乏創新,僅靠并購來維持業績增長的同仁堂已明顯顯現出“力不足”的跡象。

從盈利能力上來看,公司前三季度的營收為104.77億元,同比增長7.09%;凈利潤為8.5億,同比增長3.72%;凈利潤增長率由2012年的30%逐步降到現在的個位數增長,增長乏力的問題已經凸顯;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公司5年來平均凈利率僅11.33%,與15%的行業平均盈利率有一定的差距

在2017年的年報中,同仁堂兩類主營業務在去年毛利率都出現下滑,醫藥工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36個百分點,醫藥商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04個百分點。

而與業績增速下滑相對的,是公司目前高達35倍的PE,據choice統計,目前醫藥商業的平均PE僅有17倍。

曾是傳奇

同仁堂,從一間小藥鋪到享譽世界的“中華老字號”,曾經靠著就是“誠信”二字。

猶記當年的“澳門咸潮期”事件。

2006年,澳門發生海水倒灌,導致長達4個月的“咸潮期”。自來水全部是咸的,根本無法飲用,礦泉水、純凈水價格高漲,時常脫銷。澳門同仁堂有代客煎藥服務,為了不影響藥效,店里決定改用純凈水煎藥,藥費不漲。有位老顧客感動地說:“因為咸潮,酒樓的茶位都漲價了,喝你們煎的藥,味道還跟以前一樣,真讓人放心,不愧是老字號。”

又曾幾何時,同仁堂身上的標簽是“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既大膽創新,又不離經叛道”。

1957年,同仁堂試制成功人工牛黃,完全替代了天然牛黃,大幅降低成本,深受百姓歡迎;還有虎骨酒是治療風濕的良藥,也是同仁堂的古老名藥;而當中國加入保護野生動物國際公約后,同仁堂又發現青海高原有一種高原鼢鼠,其骨骼不僅對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而且能夠鎮痛和促進骨折愈合,增強機體抗疲勞及抗凍傷,其藥效與虎骨相當。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動物類一類新藥。

回到資本市場來看,同仁堂更是一家難得的“良心”公司。

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1997年上市以來,同仁堂累計進行過4次融資,其中IPO首發融資3.54億元,在2001和2004年分別以11元的價格進行配股,融資額分別為2.2億元和3.3億元,此外2012年進行了一次可轉債發行,募集資金額度為12億元。

與上市20多年來的總計21億元的累計融資金額相比,同仁堂保持著每年現金分紅的傳統,截至目前已經累計實施現金分紅21次,分紅金額接近33億元。這意味著,公司上市以來的現金分紅總量已遠超上市以來的融資總額。超過36%的分紅率,甚至比監管機構發布實施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中提出的30%分紅比例還要高、還要早。

說實在的,近期醫藥股的“艱難”期有目共睹,一眾醫藥股慘遭暴跌,但同仁堂的股價還算堅挺,這可能也是市場對于這一百年老字號的信任;只不過,當子公司頻頻被爆出產品質量問題,疊加業績增長乏力,這一份信任還能維持多久,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Steven

責編 湯亞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周周末,“蜂蜜門”事件把同仁堂這個老字號品牌推上了風口浪尖。雖說股價上并未遭受極端重創(2個交易日下跌近4%,場內的41只基金“不用慌了”),但這百年老字號卻著實“變了味”。 根據同仁堂最新的回應,目前調查小組已進入鹽城金蜂,等待最終結果。 頻爆質量問題 近幾年來,同仁堂屢屢被爆出“質量問題”,在2017年食藥監總局藥品“黑榜”Top10名單中,同仁堂以15次的“成績”位居第二。 具體來看,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中藥飲片有5次上“黑榜”,涉及杜仲、制沒藥、乳香、白礬、土鱉蟲、遠志等中藥飲片。公開資料顯示,同仁堂(亳州)飲片公司隸屬于北京同仁堂藥材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同仁堂在全國惟一一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主營中藥飲片和中藥養生保健品。 事實上,“中藥質量”可以說是同仁堂最嚴重的問題,沒有之一。 早在2013年1月,北京同仁堂總統牌破壁蜂花粉片,就被爆出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甘露醇。 隨后的5月,同仁堂健體五補丸被爆汞超標5倍,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朱砂超標,成分含量分別是17.3%和0.72%,遠超國際標準。令人側目的是,硫化汞已被證明含有劇毒,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被明令禁止用于制藥。 數日之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又發通告,北京同仁堂等企業生產的63批次甘草(甘草片)被曝不合格。實際上,早在2017年,同仁堂生產的飲片就因不合格被食藥監總局通報了7次。 另外,同仁堂全國范圍的連鎖藥店作為“檢品來源”被通告的有10次。例如北京同仁堂連鎖藥店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的冠心七味片含量測定不合格。 都是擴張惹的禍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這家百年老店的古訓,但現在卻頻遭現實打臉。原因嘛,都是擴張惹的禍。 以“蜂蜜門”為例,此次被媒體曝光的生產商,名為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同仁堂公司投資下屬子公司。天眼查資料顯示,鹽城金蜂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為700萬元,主營蜂產品研發及其技術轉讓、蜂產品生產等。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同仁堂共參股或控股167家公司,有163家與其合并報表;其中有10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前述所參股或控股的企業涉及制造業、種植業、服務業、醫療服務、商業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同仁堂爆出質量問題的事件主體均為其旗下子公司。 目前,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6個二級集團、5個直屬子公司。6個二級集團為:股份集團、科技發展集團、國藥(香港)集團、健康藥業集團、商業投資集團、藥材參茸投資集團;5個直屬子公司為:制藥公司、投資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傳媒公司、中藥配方顆粒投資公司。 一位在同仁堂工作多年,現已離職的員工表示,同仁堂有直屬子公司,也有參股子公司。像同仁堂健康藥業集團這樣的直屬子公司相當于“親兒子”,直接由同仁堂自己管理,產品質量控制得比較好;而像其他一些參股企業,類似“干兒子”,管理工作主要還是由原來企業負責,近年來出事的企業也多是此類企業。 對于同仁堂的這種模式,業內人士分析稱,“企業為了將品牌價值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就會選擇盡量輕資產的模式。同仁堂現金流十分好,賬面資金充裕,每年增加對外投資是必然的。它其實并不像現代創新醫藥企業,需要大量研發費用。然而,對于代工廠的質量監控沒有跟上,這其實是個共性問題,以前麥當勞肯德基的供應商也出過質量問題。” 同仁堂的危機 從同仁堂的資本動作不難發現,同仁堂旨在通過并購打造一條多元化,全產業鏈的發展道路。只不過,在頻頻爆出的產品質量問題下,品牌的過度泛用成為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當下,在缺乏創新,僅靠并購來維持業績增長的同仁堂已明顯顯現出“力不足”的跡象。 從盈利能力上來看,公司前三季度的營收為104.77億元,同比增長7.09%;凈利潤為8.5億,同比增長3.72%;凈利潤增長率由2012年的30%逐步降到現在的個位數增長,增長乏力的問題已經凸顯;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公司5年來平均凈利率僅11.33%,與15%的行業平均盈利率有一定的差距。 在2017年的年報中,同仁堂兩類主營業務在去年毛利率都出現下滑,醫藥工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36個百分點,醫藥商業毛利率同比減少0.04個百分點。 而與業績增速下滑相對的,是公司目前高達35倍的PE,據choice統計,目前醫藥商業的平均PE僅有17倍。 曾是傳奇 同仁堂,從一間小藥鋪到享譽世界的“中華老字號”,曾經靠著就是“誠信”二字。 猶記當年的“澳門咸潮期”事件。 2006年,澳門發生海水倒灌,導致長達4個月的“咸潮期”。自來水全部是咸的,根本無法飲用,礦泉水、純凈水價格高漲,時常脫銷。澳門同仁堂有代客煎藥服務,為了不影響藥效,店里決定改用純凈水煎藥,藥費不漲。有位老顧客感動地說:“因為咸潮,酒樓的茶位都漲價了,喝你們煎的藥,味道還跟以前一樣,真讓人放心,不愧是老字號?!?又曾幾何時,同仁堂身上的標簽是“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既大膽創新,又不離經叛道”。 1957年,同仁堂試制成功人工牛黃,完全替代了天然牛黃,大幅降低成本,深受百姓歡迎;還有虎骨酒是治療風濕的良藥,也是同仁堂的古老名藥;而當中國加入保護野生動物國際公約后,同仁堂又發現青海高原有一種高原鼢鼠,其骨骼不僅對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而且能夠鎮痛和促進骨折愈合,增強機體抗疲勞及抗凍傷,其藥效與虎骨相當。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動物類一類新藥。 回到資本市場來看,同仁堂更是一家難得的“良心”公司。 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1997年上市以來,同仁堂累計進行過4次融資,其中IPO首發融資3.54億元,在2001和2004年分別以11元的價格進行配股,融資額分別為2.2億元和3.3億元,此外2012年進行了一次可轉債發行,募集資金額度為12億元。 與上市20多年來的總計21億元的累計融資金額相比,同仁堂保持著每年現金分紅的傳統,截至目前已經累計實施現金分紅21次,分紅金額接近33億元。這意味著,公司上市以來的現金分紅總量已遠超上市以來的融資總額。超過36%的分紅率,甚至比監管機構發布實施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中提出的30%分紅比例還要高、還要早。 說實在的,近期醫藥股的“艱難”期有目共睹,一眾醫藥股慘遭暴跌,但同仁堂的股價還算堅挺,這可能也是市場對于這一百年老字號的信任;只不過,當子公司頻頻被爆出產品質量問題,疊加業績增長乏力,這一份信任還能維持多久,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來源:華爾街見聞作者:Steven
同仁堂 百年大宅門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国产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午夜福利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