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16 11:27:17
每經記者|師談 沈三 每經編輯|劉琳
一
我國自貿區已形成“1+3+7”的“雁形矩陣”,上海自貿區是“領頭雁”,陜西則是“7”分之一,去年海南自貿港又橫空出世,這些都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試驗田”。
但因為設立不過幾年時間,整體而言,自貿區在國人認知里還算是新鮮事物。相應的評價榜單,自然也不多見。
那么,如何直觀了解各地自貿區建設的基本面呢?
國內三大綜合性財經媒體之一的《每日經濟新聞》,前不久舉辦了一場“開放新高地·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評選活動,今天上午,分別揭曉了“十大新聞”、“十大創新成果”兩個榜單。
也就是說,全國共計20個獲獎案例。而西安,上榜4個。
這個榜單很“開放”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舉辦了四場主場外交活動,留意新聞的話會發現,從博鰲亞洲論壇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領導人頻頻重點談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而觀察“開放”,自貿區是很好的窗口。
作為最前沿的“試驗田”,自貿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市場經濟自由度的更大邊界和最新境界。自貿試驗區的開放程度,也在一定層面上代表了中國的開放程度。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綜合研究院執行院長姜玉梅近日點評,“(2018年)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中國保持定力,扎實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如各地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方案持續發布、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設立,以及新版負面清單出臺等,通過制度創新,加快推進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當然,此為整體評價,如何更直觀的了解中國自貿區去年年表現——哪些地方擅長搞大新聞,哪些地方試驗成果更有分量?也可以說,2018年的“1+3+7”里,哪些地方更具開放智慧與氣魄?
這大概也是每經推出“開放新高地·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的理由——在新聞事實中,見證中國開放新高地的引領和標桿作用;在創新成果中,探索中國開放新高地,怎樣實現引領和標桿作用。
每經旗下有個自貿試驗區報道團隊(微信ID:zmsyqbd),歷時一月有余,經過初評、110萬有效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委打分,今日,榜單正式揭曉。
“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來自八家自貿試驗區的新聞事件獲評“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陜西西安: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等來自九家自貿試驗區的創新成果獲評“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創新成果”。
西安堪稱大贏家
上述榜單里,西安兩大新聞(《陜西:“長安號”中歐班列運行突破1000列 創3項全國第一》、《陜西:西安經開區引進24小時全智能辦照系統》)、兩大創新成果(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構建“一帶一路”跨國農業產業發展產業鏈)上榜,堪稱最大贏家。
不得不說,“長安號”過去一年表現太矚目了,此次西安入選的4個案例,3個與其相關。
2018年10月底,“長安號”年度累計開行1030列,實現三項全國第一:實際開行總量全國第一,重載率99.9%全國第一,運送貨物總重105.18萬噸全國第一——彼時,粉巷君(ID:nbdfxcj)與外地前來采訪的財媒同行交流,對方普遍表示驚訝。
“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成為在全國推行的自貿區創新案例,其實也不意外。該模式將“一柜一單”模式改為“艙單歸并”模式,大宗貨物節省通關費用90%以上,通關時間亦大幅縮短。
▲ 圖片來源:西安國際港務區官微
“該舉措充分結合陜西自貿試驗區地處內陸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地理特征,準確識別內陸地區鐵路貨物運輸的短板。”姜玉梅認為。
此外,愛菊糧油構建的“一帶一路”跨國農業產業發展產業鏈,也頗有看點。該公司利用哈薩克斯坦良好的土地條件,通過輸出技術的方式,在當地進行種植和初加工,然后通過“長安號”轉運回國內,再進行深度加工。
這一縱跨國內外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案例,深合“一帶一路”建設理念;該模式的不斷探索和成熟,對我國維護糧食安全路徑的探索也將極具想象力。
另一進入“十大新聞”的案例,則是經開區引進24小時全智能辦照系統,完全剔除人工環節,以人機互動采集信息,十幾分鐘就可當場辦結工商營業執照……
步子還要更大一些
西安入選案例不少,但觀摩其它省市自貿區發展,還有許多需努力的地方。
上海自貿區作為先行者,其2018年首推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成為自貿區年度最重磅的新聞之一,這份清單實踐之后,也必將在全國推行。
與此同時,成立5年后,上海自貿區交出非常亮眼的成績單:以浦東1/10面積,創造浦東3/4的生產總值;以上海1/50面積,創造了上海1/4的生產總值,2/5的貿易總額。
自貿區的設立,是我國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由此創造的經濟成就即最好說明。設立一年多的陜西自貿區尚有許多路要走,如愛菊糧油依托港務區建立跨國農業生產鏈的案例,還需要再多一些。
▲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此外,來自成都自貿區的一個案例,對西安極具借鑒意義。
2018年9月15日,隨著從成都東站開出的DJ8862次動車組抵達西安北站,在雙流機場與西成高鐵試點的首單跨境空鐵聯運成功完成。這是國內首單跨境空鐵聯運,“一單制”物流模式,不但讓運效最大化,更讓顧客可享受“門到門”全程物流鏈運輸服務。
西安地處中國地理中心,高鐵網發達,年底又剛剛獲批第五航權,利用好這一模式,西安航空物流業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改革與開放,是我國40年發展的最寶貴經驗。
改革,是促進開放的最好方式;開放是倒逼改革的最佳手段。而自貿區,正是當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探索者。
2019,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新的舉措,新的陜西、西安案例能夠進入“十大”評選。更期待,如上海自貿區一般,由改革和開放帶來的經濟成果能盡快在陜西得以呈現。
“追趕超越”,陜西人民很急切!
資料參考:“自貿試驗區報道(微信ID:zmsyqbd)”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