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250位科學家警告:蘋果無線耳機“可能致癌”?真相是…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4 22:13:30

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余名科學家發聯名信警告:AirPods和同類型的無線藍牙耳機,有致癌風險。真相究竟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每經編輯 趙云    

從2016年發布的iPhone 7開始,蘋果公司去掉了手機的3.5mm耳機接口,同時發布了AirPods無線耳機,配合蘋果生態,這款產品在過去兩年間銷量超過千萬。

在去年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蘋果CEO蒂姆·庫克說:“AirPods這款產品供不應求,我們也在努力地滿足這種難以置信的需求。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這兩天,國內外網上流傳的一個說法,可能讓正用著Airpods,又期待著Airpods 2代的網友“虎軀一震”——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余名科學家發聯名信警告:AirPods和同類型的無線藍牙耳機,有致癌風險。

但真的有這么可怕嗎?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進行了一番查證。

直接說結論——

科學家們沒有針對Airpods或其他無線耳機發聯名信警告。

科學家們的聯名信并非最近發出,而是始于2015年。

他們認為,現行的有關“非電離電磁場(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的安全標準過于寬松,不足以保護公眾健康;呼吁加大研究力度,對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的輻射問題進行更詳盡研究,完善政府標準。

至于無線耳機、手機輻射會不會致癌?目前真沒有定論。

下面進入正題,這波“節奏”究竟是怎么回事?

3月7日,國外網站Medium發布了一篇標題為《AirPods和其他藍牙耳機安全嗎?》的文章,其中引述了科羅拉多大學科羅拉多泉分校(UCCS)生物化學教授杰瑞·菲利普斯(Jerry Phillips)的說法。

他擔心AirPods有害人體健康,是因為“它們被放置在耳道中,使頭部組織暴露于相對較高的射頻輻射下”。

文章還指出,該教授并非唯一有此擔憂的科學家——一份向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聯名信顯示,全球有來自40個國家、250名科學家抱有同樣疑慮。

然而問題就在這里。實際上,這封聯名信并沒有提到AirPods,甚至沒有提到無線耳機。確切來說,聯名信是針對“非電離電磁場技術”的潛在健康風險表達“嚴重擔憂(serious concern)”,而所有藍牙設備都使用這種技術。

不信?在這封信的官方中文版里,白紙黑字就是這樣寫的。

而且,這封信也不是最近才出現,早在2015年5月就已公布,最后更新于今年1月1日,目前仍有超過240名科學家簽字。信中沒有提到“無線耳機”,但清楚提到了移動電話、無線電話、基站、Wi-Fi、天線、智能電表和嬰兒監視器等設備。

如此看來,前述文章更像是把兩件事放到一起,然后搞了個“標題黨”。

畢竟,想到“輻射”,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對人體有危害嗎?會不會致癌……”

所以,我們再講一些基礎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

輻射本身是中性詞,從太陽光到手機都屬于輻射的范疇,區別在于攜帶能量的大小(即輻射的頻率和波長不同)。因此某些物質的輻射可能會帶來危害。

圖片來源:Vox

在提到毒藥時,常有人說“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套用在輻射上,這話也有一定道理。比如長時間受到X光輻射會造成身體的損害,但對普通人來說,一生之中照CT的時間有限,所以通常不必擔心。

具體到Airpods等無線耳機上,它們采用的都是藍牙技術。公開資料顯示,藍牙使用2.4-2.48 GHz頻率范圍內的無線電波在設備之間無線傳輸信號,大致在這一范圍的還有微波爐、WiFi、手機等其他設備。

也就是說,它們的輻射——嚴格一點叫“非電離射頻輻射(non-ionizing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其實能量都比較低。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國外網站Health報道,研究電磁場安全的賓州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福斯特(Ken Foster)表示,他對前述有關無線耳機危險性的炒作并不買賬。他指出,藍牙耳機確實會發出電磁波,雖然目前沒有關于這類輻射安全性的長期研究——但并不是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研究。

對此,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梳理發現——

一方面,按照美國政府為消費者設立的電磁輻射量安全標準,藍牙設備的輻射遠遠低于標準值,就算直接貼在皮膚上也不會超標。

早在2016年Airpods發售之初,蘋果發言人Alex Kirschner就曾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回應相關質疑時稱:“蘋果產品的設計和測試總是滿足或超過所有安全要求。”

具體而言,AirPods的特定吸收率(SAR,身體吸收的輻射量)為0.466瓦/千克,遠低于1.60瓦/千克的限值。把同期發售的iPhone 7本身固定在頭部或身體上,這一數據為1.58瓦/千克。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近年來又確實有一些不太樂觀的研究結果。

201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版的《加州雜志》中一篇文章稱,有十幾項研究表明,類似于藍牙發出的低強度微波輻射可以打開血腦屏障,這是一層阻擋體內病原體和毒素到達大腦的細胞。該校一位專家認為,這可能導致自閉癥、癡呆癥和腦癌等疾病。

另據國外經濟類網站《石英》(Quartz)報道,2018年,經過多年研究,美國科學家發布了一對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的同行評審結果,發現非電離輻射可能導致大鼠患上癌癥。

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NTP)的研究發現了“明確證據”,即暴露于非電離輻射中,會導致雄性大鼠患上心臟腫瘤,并且發現“一些證據”表明它在雄性大鼠的大腦中引起腫瘤。(NTP在作出結論時,會使用“明確證據”,“一些證據”,“模棱兩可的證據”和“無證據”等標簽來描述)

NTP高級毒理學家Ronald Melnick認為,(這樣的結果使得)未來的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斷定,手機輻射對人類沒有風險。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然,對于“手機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目前學界并沒有得出明確結論。還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研究射頻技術的健康風險時,信號功率并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變量。

這也正是為什么會有250位科學家聯名仍在向聯合國建議,加大研究力度,對手機輻射問題進行更詳盡的研究,完善政府標準。

不過,如果你實在是非常擔心“輻射”帶來的危害,小編目前的建議是:

還是用有線耳機吧

以及

睡覺時別把手機放在枕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輻射 蘋果無線耳機 致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精品最新自产拍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精品V |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