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0 14:56:41
肖鋼特別強調,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金融改革要服從服務于經濟改革。同時,兩者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如果經濟供給側改革沒有有效實施,金融的供給側改革也難以進行。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何劍嶺
7月10日,申萬宏源證券在貴陽召開2019年度夏季策略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作為特邀嘉賓,發表了題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演講。
肖鋼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時要求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
那么為什么要進行金融供給側改革呢?肖鋼認為,是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現場拍攝
2013年,黨中央提出經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從2014年開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際上2014年到2016年處于一個政策相對比較寬松的時期,包括降準降息,放松房地產的限購、首付及貸款限制等等。
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也在增強。2018年,形勢突變,各種因素下,導致國內多重緊縮效應疊加。所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整個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需要提出來的。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心環節是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同時,提出了強化金融服務功能和精準金融服務的雙向目標:第一個目標,除了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還提出了服務人民生活的功能。第二個目標,要精準金融服務,這涉及到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定制化和高質量、高效率的金融體系。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包括了四大內涵:
第一,著眼于供給側,而不是信用擴張的需求側。不能一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就搞大水漫灌。
第二,著眼于服務功能和服務質量效率并重,而不是做大規模的粗放式經營。
第三,著眼于精準供給與需求有效匹配,而不是增加無效、低效供給。
第四,著眼于制度改革與機制轉換,而不是簡單等同于政策執行與調控手段。貨幣信貸政策和宏觀調控的手段都是根據經濟金融形勢不斷調整,金融部門在落實這些政策和調控手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這些并不能替代改革,還是要著眼于體制機制的轉換。
同時,肖鋼特別強調,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金融改革要服從服務于經濟改革。同時,兩者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如果經濟供給側改革沒有有效實施,金融的供給側改革也難以進行。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業而言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微觀主體要有活力,產業鏈的水平要有提升。這都為金融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應該看到,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給金融業帶來挑戰。這個挑戰包括結構性去杠桿、處置僵尸企業。實事求是地講,現在僵尸企業處理的速度還是比較慢,如果加快處理速度,那對我們金融業,對我們的資產質量會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地方隱性債務潛在風險仍然很大,加上資金脫媒,都給金融業轉型和防范金融風險帶來很大的壓力。
因此,要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絕不能讓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即保持GDP增速在6%~6.5%之間。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并行不悖,目標一致,相互滲透,相互協調。二者目標都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當前防范風險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把握:
第一,在穩增長的基礎上,在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增長,沒有高質量的發展,這個風險最終是防范不了的。
第二,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堅定、可控、有序、適當。
第三,防控金融風險要靠改革推動,特別注意夯實基礎。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金融業綜合統計,健全信息系統和信用懲戒機制。
第四,“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墻”,這既是改革的內容,又是推動改革與防控風險的保障。
第五,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中要提高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最后,就怎樣實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肖鋼說,
要貫徹落實八字方針:“鞏固、增強、提升和暢通”。鞏固,是要鞏固金融業去杠桿和治理亂象的成果。在這個方面確實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增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方面,也需要金融業加大力度。在提升方面,要提高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講求金融供給和有效需求相匹配,注重資產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在暢通方面,主要是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努力實現三個良性循環: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金融和房地產的良性循環,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
要堅持穩金融的方針:即穩流動性、穩社融、穩股市、穩債市、穩匯市和穩房市,這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六個方面。
另外,肖鋼強調,要實施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關鍵是:增強金融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的要求是很高的。最重要是要有緊迫感,要有使命感,一定要以自信、自強的追求,提高金融改革開放的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國際金融治理和規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