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0 18:22:28
10月19日下午,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譚旭光透露,集團提出到202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收入,而山東重工今年實際收入已達500億美元,“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梁梟
隨著山東省交通工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交工)被納入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重工)的戰略版圖,山東省率先開啟的汽車業整合大幕已接近尾聲。不過,對于山東重工的掌舵者、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來說,這一整合顯然只是實現世界一流目標的開始。
10月19日下午,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譚旭光透露,集團提出到202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收入,而山東重工今年實際收入已達500億美元,“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年7月最新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若按照營收排序,500億美元大概可以排在250位左右。
不過,榜單中并沒有山東重工的名字,原因是其一直沒有申報。對此,有“譚大膽”之稱的譚旭光有著自己的打算:“我們提出,到1000億美元時再申報。”
作為全球知名的國有大型汽車與裝備制造集團,山東重工旗下擁有濰柴動力(000338,SZ)、中國重汽(000951,SZ)、山推股份(000680,SZ)、濰柴重機(000880,SZ)、亞星客車(600213,SH)等多家上市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僅在重卡領域,山東重工便已初具規模,旗下有陜汽重卡和中國重汽,兩者加起來,規模排名全球第三。
不過,在有著“不爭第一就是在混”思想的譚旭光這里,只當第三顯然不夠。他表示:“我們希望能成為世界一流的重卡企業,不是簡單的(經營數字)相加。”
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彭斐 攝
公開數據顯示,山東重工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300億元,利潤總額100多億元。山東省國資委數據顯示,山東重工2018年以116.1億元的凈利潤,蟬聯山東省管國企“盈利王”。
進入2019年以后,山東重工的規模繼續壯大。9月底,山東重工通過股權無償劃轉方式成為中國重汽集團的控股股東。進入10月,山東省國資委批復,同意將山東交工合計100%國有股權無償劃轉至山東重工。
山東重工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山東重工和山東交工兩大集團的重組整合是山東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
按照山東重工集團的發展規劃,公司擁有商用車和工程機械的完整產業鏈,戰略愿景是以整車整機為龍頭、以動力系統為核心,成為全球領先、擁有核心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工業裝備集團。
“2018年,我們提出,到202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收入。我們今年實際上就是500億美元的收入。”譚旭光認為,經過努力,千億美元目標可以實現。
雖然只是一家山東省屬國企,但山東重工實現“千億美元”的目標,并未完全依賴對省內汽車行業的整合,其海外業務也占相當大的比重。
譚旭光表示,目前企業40%的資產、30%的收入、30%利潤都來自海外市場,投資海外的所有企業都由以前的虧損轉為盈利,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走出去”的路子。
譚旭光認為,企業想要在“走出去”中成功,首先要明確“走出去”的目的不能是為了簡單的數據疊加,而是為了協同合作,從而共同提升在全球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合作雙方的短板也能得到彌補,并提升雙方的價值。
譚旭光以旗下濰柴集團為例,目前,濰柴的海外業務占比40%,近5年海外收入和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30%、47%,打造了全球知名的“濰柴”品牌家族。
談及國際合作時,譚旭光表示:“尊重別人,就一定被別人尊重。我對所有的合作者都是把問題擺在臺面上,問題導向。”同時,他又闡釋了自己此前提出的“競合”理論:“因為現在哪個公司想獨立控制哪種技術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合作也要有競爭。”
這種理念,也得到了山東重工與國際對手的認可。比如,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德國博世集團與山東重工的合作可追溯到1999年。
19日,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鄧納爾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式上表示:“目前,針對新能源汽車,山東重工和博世集團已經共同開發燃料電池及其相關技術。在燃料電池領域,博世集團也有著雄厚的實力,并且推動燃料電池的技術商業化也是我們的優勢之一。而我們也將和山東重工一起承擔發展燃料電池技術的使命,來開拓這一市場。”
在此次活動前,譚旭光剛接到山東重工的業績快報——今年1~9月,公司實現10%的收入增長,利潤繼續保持20%的增長。
“一直以來對資本市場和社會,我的承諾就是利潤增長永遠高于收入增長,這是我做企業的理念。”在譚旭光看來,經濟下行也孕育著新產業產生。所以只要企業存在,外部的生態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是動態的,關鍵是如何應對。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