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4 21:25:20
“主要是不懂,不知道在海外就醫時哪些費用在保險理賠范圍內,哪些不在保險理賠范圍內。”李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是想著當疾病來臨時,買了保險起碼可以減少一部分醫療費用,不至于讓家庭捉襟見肘。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最近身邊好多人都在談論海外醫療保險,說這是醫療險的新趨勢,有想為家人和自己購買海外重癥醫療保險的打算,不過海外就醫未知的情況很多,不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更適合自己。”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近期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關于海外醫療保險的宣傳。
作為資深“保戶”,李女士早就萌發了購買海外醫療險的念頭,但是對該產品的不了解,又讓她望而卻步,但近期疫情的發酵,讓她又重新有了想要買一份海外醫療險的想法。“主要是不懂,不知道在海外就醫時哪些費用在保險理賠范圍內,哪些不在保險理賠范圍內。”李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是想著當疾病來臨時,買了保險起碼可以減少一部分醫療費用,不至于讓家庭捉襟見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李女士口中的海外醫療保險并非是新產品,其最初誕生于2010年,但是發展卻十分緩慢,直到近兩年才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推出類似產品。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險企之所以開始開發并推廣海外醫療保險,跟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相關,但是市場上的產品保障范圍各不相同,消費者想要購買該類產品需要認真閱讀保障條款,避免出現不理賠費用,此外該類產品的保費普遍高于普通醫療險,需要投保人慎重考慮。
從公開資料可知,海外醫療保險是醫療保險的一種,因其附加海外就醫服務和海外醫療費用補償等保障內容,因此也被稱為海外醫療保險。而海外醫療保險之所以誕生,跟國人海外就醫需求有關。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國人到海外就醫總數約50萬人次,2017年已突破60萬人次,其中海外醫療產品重癥治療(癌癥、腫瘤等)占比最高,達40.8%。
“我身邊就有一個患癌癥的,已經在國內的三甲醫院看過了,沒有給出更好的治療方案,后來就去了日本想找找機會,但是也沒有挽回生命。”一位張女士對記者表示,當時這家人并沒有購買保險,為了看病還賣了一套房。據統計選擇出國看病的患者以腫瘤患者居多,其中肺癌患者是最多的,其次是乳腺癌、結直腸癌、淋巴瘤,還有些罕見的癌癥。“盡管在美國治療費用高昂,但從2015年開始,中國患者在美國頂尖醫院診療的人數就是最多的,超過以前排名第一的中東患者。”有業內人士表示。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海外就醫的大趨勢下,保險公司也開始介入該市場,用保險產品降低有海外就醫需求家庭的費用支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的資料顯示,2010年國內正式有險企介入該領域,但是經過10年的發展,介入該類產品的保險公司數量也僅僅20多家,包括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宏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泰康在線、陽光財險、同方全球人壽、招商仁和人壽、太平人壽等,而在這之中,有多家是在2018年才開始推出產品的。
例如:2018年4月,光大永明人壽推出海外專項就醫綜合醫療保險;2019年5月,中信保誠人壽推出中信保誠安診中美癌癥醫療保險;1月11日,中國人壽推出國壽附加特定疾病海外醫療保險;1月16日,保險中介大童保險與HCA Healthcare UK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大童保險二次診療、海外就醫以及專屬高端醫療產品創新研發落地。
險企頻頻布局海外醫療保險的初衷是什么呢?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到境外定居、求學、旅行等人員快速增加,境外醫療支出風險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收入和財富水平的提高,更多患者也希望到醫療和護理條件更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去治療某些具體疾病。
此外,國家政策的支持也被看做是推動海外醫療保險的外在因素。例如在今年年初發布的《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曾提出,鼓勵保險機構提供包括醫療、疾病、康復、照護、生育等,覆蓋群眾生命周期、滿足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險企加快了布局海外醫療保險的步伐,但是在產品推廣和保費規模上卻并未期待太高。“我們大概了解了一下,雖然現在有很多公司都開發了海外醫療保險,但是他并沒有怎么賣,目前市場上賣的最多的是可能還是大型壽險公司的產品。”法國再保險公司醫療險定價負責人張立光表示,預估目前市場上海外醫療保險的規模存量1個億,覆蓋人群在3萬人左右。
具體到產品上面,由于產品設計、保障范圍、海外就醫地域等的不同,價格也各不相同。以中宏保險的中宏附加寰球無憂特定疾病海外醫療保險為例,其作為附加險存在,是對主險保障內容的一種擴充,以30歲有社保女性為例,其需要在投保了中宏長保安康鉅惠版2020保險產品計劃的同時,為自己投保了中宏附加寰球無憂特定疾病海外醫療保險(全球計劃),首年保費只需200元。
作為特種銷售的海外醫療險,也通常會以兩種形式來售賣:其一,跟百萬醫療搭配、作為百萬醫療保險的擴充;其二,作為特定海外醫療險單獨售賣。如陽光愛健康百萬醫療險2019版,保險期為1年,含惡性腫瘤海外醫療的基礎版保障計劃,投保年齡31-35歲有社保的投保人的年交保費為514元。而平安健康旗下的平安海外特定疾病醫療保險,作為單獨售賣的醫療險,保險期為1年,保險計劃600萬,19~64歲有社保的投保人的年交保費則在2204元。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不限國家的海外醫療保險就很貴,可能多在2000元左右。”張立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特定赴日本等就醫的海外醫療保險就比較便宜,多在1000元左右,畢竟價格太貴了消費者也接受不了。
作為消費者,該怎么配置該類產品呢?“要先把國內的保障都配齊了,才能再考慮海外醫療保險的配置。”某保險中介代理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海外醫療保險屬于錦上添花的事,只有在基礎保障都齊全、經濟條件也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再去考慮投保海外醫療保險,畢竟這類產品價格較貴。
若投保人真的需要投保海外醫療保險,業內人士則建議,仔細閱讀條款,海外就醫很復雜,一定要搞清楚什么費用在報銷范圍內、什么費用不在報銷范圍內,以免無故增加額外費用。如被保險人海外就醫時,陪同家屬的路費、食宿費等費用,還有被保險人在中國以外地區接受治療期間,任何與授權服務商安排的醫學治療無關的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因個人原因使用翻譯的費用,但在指定醫療機構和與醫生或者醫療專業人員在治療期間進行溝通除外等,也多不在保險報銷范圍內。
除保障范圍,張立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消費者還要挑選品牌,這個不僅要看保險公司的品牌和實力,還有看海外醫療服務平臺、醫療機構、翻譯機構等的實力和品牌,這些通常會在保險宣傳中有所體現,消費者可以自行對比。來自易觀研究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出國患者擔憂的問題主要涉及歸國后的病情跟蹤,國外翻譯及護工安排,病歷材料的醫學翻譯,醫療費用昂貴,后期用藥服務等。
不過,目前海外醫療產品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張立光表示,例如海外醫療產品受到百萬醫療和高端醫療的競爭,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服務質量以及可持續性面臨挑戰,保險公司或缺少國外二診和轉診的能力。
此外,從風險控制方面看,海外就診費用高昂,二診轉診醫患糾紛、墊付直付資金周轉、匯率波動外匯管制等問題仍存在;在監管方面,健康險新規中短期險“保短期”,其中“續保”操作還未定,另外險企也面臨健康管理服務成本受凈保費20%限制、賠付率應公開披露等挑戰。總體來看,監管鼓勵商保覆蓋面,提高保障服務,產品創新,海外醫療保險面臨前所未有的好環境,但仍有較長的路需要去探索和發展。
不過業內依舊看好海外醫療保險的發展前景。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海外醫療保險主要服務高端客戶,發展前景較好,也是健康險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是,該險種的市場規模有限,外資公司具有先天優勢。
張立光亦表示,雖然現在海外醫療保險的保費金額還很小,但是能看到它的趨勢,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保險公司在開發這樣的產品,海外醫療保險已經過了最初的拓荒期,現在已經進入了嘗試期,而且從目前醫療險和高端醫療保險的發展來看,海外醫療保險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