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4 23:31:44
▲百度AI測溫系統落地北京清河高鐵站,乘客不用停留即走即測
從2018年末至今,短短一年左右時間,百度智能云組織架構經歷了四次調整。最近一次調整發生在3月11日。經過一系列調整之后,云在百度發展策略中重要度持續提升,備受外界關注。
一年多之間,“百度云”品牌全面升級為“百度智能云”,而在2019年第四季度云市場份額報告中,百度智能躋身前三甲,成為國內增長速度領先的云服務企業。迅猛的增長,讓外界想要知道百度智能云多次調整的邏輯所在?百度智能云真實的感受與可借鑒的經驗是什么?也想一窺云計算的未來增長空間在哪里?
從全球來看,亞馬遜、微軟等為代表的云計算巨頭都在探索“網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平臺化路徑。從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開始算起,云計算競賽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并完成了從比拼計算資源到比拼效率,再到比拼智能化的過渡。簡單賣計算力的時代已經過去,AI開始真正成為主要供需點,云計算更縱深的云+AI生態比拼已經開始。
從百度智能云近期的調整可以看出,百度等國內云服務企業也前瞻性地意識到,“云+AI”為云計算巨頭將帶來長久的強勁動力。云上一體化AI服務能力,正成為中國公有云服務商競賽的重要方向。一方面百度通過云將AI技術落地到實處,另一方面,百度長久沉淀的AI能力,也讓百度智能云競爭壁壘更為顯著,在云計算的新戰場上占得先機。
AI開拓云計算生產力
國際咨詢機構德勤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如今部署人工智能的公司中,有49%都在使用基于云的服務。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理解,云計算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兩者在進行更深度的融合,AI成為云計算應用“深落地”的主賽道。
現階段,云計算基礎服務層面IaaS相對成熟,未來云端更多應用將會是云計算廠商重要增長點,AI生態的建立將會成為競爭亮點。云計算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密切相關,大數據以及AI等技術將會對計算能力產生巨大需求,依托云平臺這些前沿技術才能滲透應用。
這就好比,云計算就像常用的"水、電"一樣,云計算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計算能力。但僅僅有“電”顯然是不夠的,電燈、電車、電視、洗衣機等電器的加入,才得以讓電真正改變人類的生活。原本作為基礎設施的云計算,通過讓數據收集、匯總更加方便是企業上云之初的目的,而人工智能的加入正在讓云計算進入下一個進化階段。
實際上,早在2016年7月,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就宣布了百度云服務“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即ABC三位一體戰略,其中A代表人工智能(AI)、B代表大數據(Big Data)、C代表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相當于算法、數據與算力的結合,是企業數字化建設的三大基礎元素。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深度融合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當然強調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結合的不只是百度,當前主要公有云服務商紛紛聚焦AI云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百度智能云一直將AI視作長板,已全形態輸出228項AI能力。在百度智能云官網的產品介紹上,云基礎之外,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首的各種行業應用已經占據了絕大部分。
整體上來說,當下云計算行業環境轉變,和云計算剛興起時依賴計算力、銷售不同,現在的云市場技術、交付形態本身都在變化,AI開始真正成為主要供需點。因此,AI破局、云+AI是百度智能云發展至今的必然選擇,也成為整個行業正在開啟的戰場。
與CTO體系融合
實際上,百度CTO王海峰對“云+ AI”邏輯,一直就有明確闡述:當下AI技術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智能云作為載體,能夠促進AI落地,加快產業智能化進程。嗅到未來的百度想要把智能云業務做大做強,選擇了首先從組織結構下手。
2018年12月18日,百度內部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B業務和云業務,這是百度智能云此輪調整的關鍵起點。2019年9月2日,李彥宏發出全員內部信,宣布進一步升級“云+AI”戰略,百度智能云與CTO體系高效融合,要用更高效的方式發揮AI優勢。
通過一年間這些調整,百度智能云在內部的地位、規模越來越大、越重要,優勢賽道愈加明確清晰,與技術中臺在更好地協同作戰。目前,百度智能云明確了四個戰略級賽道,即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客服與營銷,和工業互聯網、視頻、物聯網、工業質檢、物流地圖等重點投入領域,且重點賽道負責人都直接向CTO王海峰匯報,由CTO直管。
對于百度智能云的這次大調整,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王海峰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國際領軍人物,也被業界稱譽為“少有的學術與工程實踐并舉的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專注于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研究和產業應用,兼具深厚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王海峰的直接掌舵,勢必讓百度深厚的AI能力,更加融入到云計算中。
值得注意的是,讓CTO或者有技術背景的人操盤云計算業務已經是科技巨頭的共同選擇。國外如谷歌、微軟、亞馬遜案例,國內如百度阿里。2019年谷歌云挖來甲骨文云計算負責人托馬斯·庫里安(Thomas Kurian),后者軟件工程師出身,在甲骨文做了24年,一路干到了云平臺負責人;阿里云的締造者是阿里巴巴前CTO、前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今天的掌舵者張建鋒之前也是阿里巴巴CTO。云是技術驅動的業務,讓CTO或者有技術背景的人來帶業務就成了行業共同選擇。
另一方面,百度CTO王海峰既是AI科學家,也具有豐富的AI商業落地經驗。王海峰在百度大搜時期就已經展現出敏銳的商業洞察力,百度AIG與云融合之后,王海峰接連推動東軟集團、浪潮集團等一系列重磅合作,把業務落到實處。此次組織架構調整后,通過扁平化管理,提升組織效能,用更高效方式推進AI商業化。
抗疫凸顯云+AI優勢
大趨勢不可阻擋,云+AI一體化成廠商比拼焦點。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大家都在做“云+AI”,但不同廠商優勢不同,側重點不同。云能力更強的廠商是云延伸到AI,百度AI積淀深厚,是AI融合云。將AI能力加速落地,最大化驅動云的能力做強,疫情期間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疫情發生以來,國內科技巨頭除直接捐款捐物外,更引人矚目的是各種“捐技術”。如智能紅外測溫、口罩智能識別、AI自助診斷篩選、智能語音外呼等的快速投入使用,都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今年2月初,百度AI測溫完成了北京清河站高鐵19處體溫檢測設備的改造。與人手動測溫相比,百度這套測溫系統效率大幅提升,可以快速鎖定體溫異常個體及其實際對應的人員,自動預警便于工作人員進行二次復檢,乘客可以不用停留,即走即測,避免出現人員滯留。
在城市智慧政務領域,百度推出的AI測溫系統、智能外呼平臺、電子出入證等一攬子防控產品,快速落地應用在交通樞紐,基層街道社區,工廠園區、商業寫字樓等,提高了疫情信息排查效率,讓社區防護工作有堵有疏;智慧醫療領域,靈醫智惠推出的智能咨詢助手助力第三方機構為公眾提供在線問診服務,倍數級提升新型肺炎人工在線咨詢效率;智能質檢幫助制造企業安全復工,解決工人無法返廠難題。
這些技術解決方案,之所以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快速鋪開,得益于百度智能云的強大云計算的能力。突破地域限制,共享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快速部署上線,并能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各種終端和其他設備。因為疫情導致的各種突發需要呼喚更多的計算力與AI應用,而公有云較好地解決了AI部署和運行的問題,AI應用遷移、重構到云平臺,直接使用云上AI服務帶來諸多便利。
云計算AI化的競爭才剛剛開始,AI綜合能力和生態開放比拼之外,場景化探索和差異化優勢的打造成為各家布局的重點。以云為載體,百度勢必繼續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塑造一站式的服務輸出窗口。文/李子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