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31 18:47:01
靳衛萍指出,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新經濟之于當下的中國,有助于激發經濟活力,引導工業轉型。城市群的發展,則有助于賦能新經濟。
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劉艷美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秘書長、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靳衛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傳統產業遭受強烈沖擊。危機之中,一些機遇也悄然萌發。
從遠程會診、熱成像測溫、AGV無人小車等創新應用,到全民在線辦公、在家上課等應用場景,再到借助數字平臺有序管理企業復工……新經濟不僅成為科技抗疫中堅力量,更為疫后經濟復蘇、城市換擋升級提供助力。
3月31日,成都舉行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供場景給機會加快新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在現場公布。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秘書長、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靳衛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指出,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新經濟之于當下的中國,有助于激發經濟活力,引導工業轉型。城市群的發展,則有助于賦能新經濟。
“2014年以后,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其根本性原因是互聯網成為‘平臺’,打破了優質產品獲取障礙、降低了交易門檻、推動了市場化改革——這正好打破了我國最薄弱又最迫切的改革痛點。”在靳衛萍看來,從經濟學角度看,新經濟并不新,“它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存在,其實質就是生產手段的更新與變革”。
對比“舊經濟”,靳衛萍表示,新經濟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等基礎之上,帶來的結果就是產品品質不斷提升,以及經濟活力進一步增長,“集約化生產以后,利潤就會逐步降低;新的利潤,將產生于技術創新”。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也由此成為熱門話題。
靳衛萍分析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實現了人和資源的匯聚與交流,而且還會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不管是城市化推進、19個城市群建設,還是“一帶一路”、RCEP緊密貿易關系構建等,新基建都與傳統基建一樣,其目的是要實現人口匯聚與聯通、貿易興盛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她指出,新基建不僅要符合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需求,更要符合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在此過程中,城市新機遇也應運而生。
“不過,現在的新經濟發展,基本上仍處于啟動爆發階段。要實現所有設備互聯互通,其實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來的空間還非常大。”靳衛萍坦言。而在她看來,無論新經濟還是新基建,未來發展的一大依托,正是城市群發展。
城市群最直接的發展效應就是區域擴大,這可以為產業協同合作提供更多可能,也為資源騰籠換鳥提供更大空間。
她表示,產業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產業集群至關重要。“這種產業集群,既可以是無數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配套服務,也可以是衛星式的二線城市群為一線核心城市配套服務——這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即以城市群發展為核心的產業鏈布局”。
靳衛萍指出,無論是5G基建、特高壓、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還是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新能源充電樁等等,“新基建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城市群成為越來越明顯的發展主體,其目標就是首先實現一線和二線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
除了空間上的擴張,城市群還能多方面為新經濟賦能。
一方面,軌道交通和5G等基礎設施都對人口規模有所依賴。城市群的人口體量,不僅能夠降低建設成本,還將提升生產和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人類歷史上的技術革命通常會拉開收入分配差距。而通過新經濟和新基建,城市間的聯通效率增加,城市群聚集效應將首先體現在一、二線城市,其收入差距有望縮小,生活質量將明顯提高;全國城市群平衡布局和發展,也有利于帶動各區域發展,提高貧困地區收入,激發消費后勁,促進經濟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