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08 00:17:40
每經記者|張建 曹炳梵 丁舟洋 張明雙 每經編輯|陳先麗 湯輝
漸漸的,武漢已不再是漩渦的中心,全球疫情蔓延,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封城76天的武漢將慢慢復蘇。春天會回來,熱干面會回來,櫻花會回來,平靜的生活終歸會回到這座城市。
但當4月4日國家公祭日的鳴笛在空中響起時,提醒我們,有的人在這個冬天永遠離開了我們。不能忘記,這座特大城市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傷痛和犧牲。
76個日日夜夜,與疫情奮力抗爭的武漢,每個中國人牽掛著。
76個日日夜夜,關于這段封城的記憶,每個武漢人都有百般滋味在心頭。
76個日日夜夜,《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走進武漢,陪著武漢一起走過。
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我們記錄這座城市被疫情擊中,也記錄它艱難又努力的康復過程。
我們用鏡頭記錄下76個難忘的瞬間。這些瞬間,讓我們看到了空曠的街道、停擺的城市,更看到一個個普通的人——他們為這座危弱中的城市,“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
記“疫”,不僅是暫停,更是重啟。
風雪中,封閉的離漢高速通道。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按下暫停鍵的城市,空空的沿江大道。
(每經記者 張建)
停擺的公交車,靜靜地站在路邊,沒有了報站的聲音。
(每經記者 張建)
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大規模消毒,警察正在封閉附近的道路。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大門上的標語很醒目。
(每經記者 張建)
3樓,一位小朋友呆萌地看著外面的馬路。
(每經記者 張建)
武鐵佳苑小區,居民們在小區門口排隊購買生活物資。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武漢長江大橋,整座橋只有一位騎車的市民,背后是黃鶴樓。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好吃街,雕塑也戴上了口罩。
(每經記者 張建)
一位媽媽為女兒整理口罩,眼里滿是疼愛和不安。
(每經記者 張建)
湖北省人民醫院外,等待就診的患者。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12位工人抬配電箱。
(每經記者 張建)
建設中的武昌方艙醫院,由體育館改建而成,它是新冠肺炎輕癥患者的“方舟”。
(每經記者 張建)
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危重癥病房,醫護人員隨時關注患者情況,片刻不離。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病區護士長和危重癥患者隔離病房護士,用微信溝通患者病情。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武漢第七醫院六病區,接管該病區的志愿者醫護團隊正在會商患者病情。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年輕患者信心十足,豎起大拇指,為醫生點贊,為自己加油!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片刻安靜的醫院病房走廊,顯得有些沉重。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岱山急救站運送85歲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前往定點醫院進行急救。
(每經記者 曹炳梵)
醫護人員在搶救生命的路上奔跑。
(每經記者 張建)
采集咽拭子的一瞬間。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生防護罩上布滿水蒸氣。
(每經記者 張建)
拆下防護面罩的醫生,額頭上的壓痕,是“最美的痕跡”。
(每經記者 張建)
雷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陽光下,你笑起來真好看!
(每經記者 張建)
醫護人員為新冠肺炎逝者整理保留的遺物。
(每經記者 張建)
穿上防護服后影響聽力,交流也變得困難。
(每經記者 張建)
醫院工作人員正在運送醫用垃圾箱,每天要運送多少個,他沒有數過。
(每經記者 張建)
送走當天最后一位醫學觀察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后,因天氣悶熱,護士小哥虛脫了。
(每經記者 張建)
四川援漢醫療隊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生宋睿,防護服寫著“精忠報國”四個字。
(每經記者 張建)
哀悼!推遲婚期,上一線抗疫犧牲的彭銀華醫生。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武漢市民鮮花悼念李文亮醫生,一路走好!
(每經記者 張建)
醫生夏思思殉職,丈夫淚目:沒見她最后一面,瞞著兩歲孩子說媽媽在上班。
(每經記者 張建)
建設中的武昌方艙醫院外,環衛工人在街邊睡著了。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環衛工人正在進行消殺工作,他略微駝背、走路很快,背負的消毒水卻很重……
(每經記者 曹炳梵)
乘坐自日本返漢包機的小朋友,口罩上貼著國旗。
(每經記者 張建)
伊朗籍咖啡師Sina,放棄了搭乘本國專機撤離武漢機會,留下來為武漢醫護人員調制咖啡。
(每經記者 張建)
四季美農貿市場,蔬菜批發商正在加緊進貨,保供應。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社區團購的生活物資準備送往居民手中。
(每經記者 張建)
漢口一小區道路,實行封閉式管理后,兩位社區基層干部嚴防死守。
(每經記者 張建)
市民經過封閉管理的街區路口。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疫情初期小區還沒封閉,快遞小哥堅持工作,正在通知居民領快遞。
(每經記者 張明雙)
為一線醫護人員免費提供餐食的廚師正在忙碌。
(每經記者 張建)
雷神山醫院,志愿者免費為醫護人員理發。
(每經記者 張建)
雷神山醫院,馳援武漢的90后醫護人員,比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復!
(每經記者 張建)
“感恩有你們!”即將出院的新冠肺炎治愈者,感謝醫生的救命之恩。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昌方艙醫院首批康復患者“出艙”。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工作間隙,醫生護士們個個都是小可愛。
(每經記者 張建)
醫護人員的畫作,防護服上的櫻花盛開了!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慶祝發熱病區清零關閉。
(每經記者 張建)
即將迎來休整的醫護人員,看著窗外的世界,駐足良久。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方艙醫院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艙”。
(每經記者 張建)
3月10日,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全部休艙,這是最讓人心安的“關門大吉”。
(每經記者 張建)
連續奮戰幾十天的醫護人員部分休整,東湖磨山櫻園記錄下了他們的歡聲笑語。
(每經記者 張建)
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最美的發型留在武漢盛開的櫻花里。
(每經記者 張建)
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雷神山醫院90后援漢醫護人員,跳躍起飛來一波!
(每經記者 張建)
不負使命,雷神山醫院醫療隊部分撤離,開心!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分別之時,醫護人員在衣服上簽名留念。
(每經記者 曹炳梵)
離別是一首憂傷的曲子,一起戰斗過的兄弟姐妹,不舍之情化為眼淚。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武漢深切悼念因抗擊新冠肺炎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每經記者 張建)
清明節,哀悼日,長江大橋上,低頭默哀的交警。
(每經記者 張建)
鳴笛悼念時,一位市民忍不住掩面而泣。
(每經記者 張建)
春天,武漢東湖凌波門的月光。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地鐵重新開放運行了!
(每經記者 張建)
復工復產的武漢汽車制造業。
(每經記者 張建)
奶茶店開門營業了,外賣小哥排隊取餐。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夜色中散步休憩的人們。
(每經記者 曹炳梵)
商店重新開業,老板正在整理商品迎接顧客。
(每經記者 張建)
跑步鍛煉的市民,活力十足。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漢街商業街重新開街,吃著美食的小朋友很享受。
(每經記者 張建)
春暖花開,空氣里充滿著戀愛的味道。
(每經記者 張建)
武漢二七長江大橋下,氣溫還有些低,但已經有游泳的市民。
(每經記者 張建)
戶外玩耍的孩童,笑聲蕩漾。
(每經記者 張建)
陽光下,沙灘里,兩個原本不認識的小朋友,湊在一起就玩開了。
(每經記者 曹炳梵)
東湖邊休閑的學生,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每經記者 張建)
陽光總在風雨后,天氣漸暖,解封在即!
(每經記者 曹炳梵)
熟悉的武漢回來了,明媚的春光下,生活正在回歸正常。
(每經記者 曹炳梵)
記者手記丨最好的等待,就是冬天過去了,春天你就回來了!
春節前夕,這座特大城市按下暫停鍵。這個春節太特別,熱鬧與武漢無關,只有嚴峻的疫情和與死神賽跑的生死時速。
轉眼間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有多少位這座城市的兒女,永遠停留在那個寒冷的春夜,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春天。
這段異常艱難的歲月,武漢人不會忘記,武漢也不會忘記這些人。
轉眼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又有多少張暖心的面孔出現在這里。
他們為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不舍晝夜;他們穿梭在高危高感染的病區;他們也許看不清戴著口罩的彼此,但都為這座城市拼過命……
煙火人間的武漢重啟這一天,記憶不會封存。任何時候只要看到這76幕武漢的瞬間,我們都不會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來路。
視覺:帥靈茜 排版:湯輝 王小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