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10 17:13:59
每經記者|孫嘉夏 每經實習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盧九安
4月9日晚間,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麗在名為《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經濟轉型之路》的公開課上,就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不穩定的趨勢,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續蔓延,歐美國家消費收縮,生產中斷,全球化呈現出退潮趨勢。對此,潘英麗認為,歐美由于貧富分化和消費飽和,消費市場將長期萎縮。中國現在的出口主要是去歐美的,對企業而言,需要做戰略調整。
對于全球經濟大變局,中國經濟需要結構優化,從依賴外需到轉向內需,從重資產轉向高效能。其中,潘英麗重點提及“培育高效率的經濟組織”。
潘英麗表示,疫情發展導致消費收縮,美國服務消費占到家庭消費的68%,因而疫情對消費產生了巨大沖擊。
對于前段時間歐美股市罕見的崩盤,潘英麗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長期低利率、加杠桿以及風險平價基金。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歐美長期實行低利率、量化寬松政策,很多國家已經是負利率。這導致很多原本投資固定收益市場的資金很難賺錢,也紛紛進入股市,比如養老基金、保險基金。
同樣是因為低利率,上市公司也利用便宜的資金回購股票,從而推高公司股價。另外,ETF基金也有隱性杠桿,基本上有50%的ETF的杠桿達到本金的4倍,所以一旦出問題,ETF基金便瘋狂拋售。再加上風險平價基金引發市場聯動,不僅股市崩盤、債券市場崩盤,甚至連國債市場一度也出現了非常緊張的局面。
可以看出,疫情對歐美經濟造成巨大沖擊,而高杠桿又放大了資本市場的風險。潘英麗強調,全球經濟有很大概率陷入慢性蕭條。蕭條的根源是貧富的極度分化,貧富分化又導致最終需求的萎縮。
“全球64%的成年人擁有1.9%的財富,而不足1%的富人,卻擁有45%的財富。對富人來講,財富的增長不帶來消費的增加。而大量低收入群體缺乏消費的購買力,所以貧富極度分化是一定會帶來最終消費收縮的”潘英麗補充道。
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來“和諧”貧富分化,但各國政府財政都已經出現了枯竭的狀態。財政枯竭的背景下,貧富分化一定會帶來孤立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這都是全球化退潮的內部壓力。
同時,疫情也令跨國公司反思,零配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生產有可能中斷,未來很可能會放棄一些效率、利潤,來換回生產的穩定。
在全球經濟可能陷入慢性蕭條,以及全球化退潮等背景下,對于中國經濟,潘英麗提及兩點,一是“穩定”,二是“轉型”。其認為,穩定是一個快變量,要強調復工,要強調紓困;轉型則是慢變量。即短期依靠財政、貨幣政策穩住經濟,長期則強調結構改革、結構調整。
對于轉型,潘英麗表示需要市場化需求去引導,以及培育高效率的經濟組織。目前,國內經濟一大問題便是金融資源的錯配造成產業結構的失衡,銀行放款主要看有沒有抵押品,有抵押的三個領域,比如說制造業、房地產、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已經全面過剩了。
一方面是很多企業難以融資,另一方面投資者卻面臨資產荒。潘英麗認為:“我們的銀行、投資者都覺得資產荒其實是一個‘好企業荒’,有效率的、高成長的、自律的好企業太少。所以我們的法律制度、相關政策要重點培育,為高效率經濟組織創造好的生產環境。”
關于產業結構扭曲,高科技、輕資產行業發展滯后,潘英麗認為是因為沒有股票市場的支持。“中國股市未來發展的核心是保護中小投資者,防范商業欺詐”
在問答環節,潘英麗就近期的瑞幸財務造假事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說瑞幸是拿國際資本補貼中國老百姓,我覺得是不好的一種觀點。股票市場的資金融通必須讓真正有內涵的、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來獲得資金支持。”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