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1 16:14:19
每經編輯|王鑫
影視行業苦明星天價片酬久矣,多次發出倡議卻又落實困難。這次疫情之下,能否真正奏效呢?
5月10日,影視專家譚飛在CCTV6《中國電影報道》節目中,揭露了某些明星片酬下降的假象,他指出,雖然有些明星的片酬看上去下降了,但是他會要求在相關作品的制作中要求增加掛名其他職務,例如“藝術總監”、“總監制”等,通過利用這樣的手法去獲得另一部分的酬勞,以此來補貼下降后的片酬,實際上就是在變相收取額外酬勞。
圖片來源:央視截圖
譚飛更表示這樣的明星不在少數,他甚至稱有段時間,只要有點號召力的明星都會有類似或不同的要求。
5月11日中午,他在社交平臺發文解釋道,他在節目中的“明星掛職變相收費”是指在片酬亂象階段有這樣的行為,但現在基本上沒人敢了。他還表示相關部門的整改方向正確,這些不當的行為就會絕跡。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譚飛原文如下:
有不少朋友微信恭喜我上了熱搜。看了一下相關報道,有些話還是要澄清:一、我在《中國電影報道》說的是亂象階段有明星或大牌這樣做;二、我還說了整改方向很對,這些就會絕跡了。但部分媒體轉載時刪掉了我說話的語境和前情,讓人誤認為現在還有不少明星這么干,這不是我的本意,必須講清楚。 還有一點,從人性角度講,現在誰還敢這么干,那就是頂風作案,不瘋了么?
此前相關報道
5月7日,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家影視制作公司,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團結一心 共克時艱 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提出:影視行業要做好“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過緊日子、難日子的思想準備”,并倡導全行業“共克時艱,共降成本,共擔風險,共建信心”。
九家公司表示,即日起對影視劇、綜藝節目生產的各環節成本體系、價格體系進行動態調整,將對包括但不限于各個工種的演職人員報酬、特約演職人員與飛行嘉賓報酬、供應商價格、內容采購價格等實施現階段市場可承受的價格管理,形成市場調節、能上能下、工種平衡、共商共擔的定價參考原則。
4月17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發布《關于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范行業秩序的倡議書》。倡議書中倡議,影視制作行業應謹慎立項,慎重開機,杜絕一切資源浪費和資金浪費現象再度重現。倡議書中表示目前各電視平臺、視頻網站平臺、購片與自制片訂制價格已下降30%-40%。為保證生產和產出的合理平衡,建議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應控制在每集400萬元人民幣以內,攝制人員酬勞亦應同步降低30%。根據國際慣例,一部電視劇、網絡劇的編劇、導演和男、女一號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過制作成本的10%,全體演員酬金不得超過制作成本的40%。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公開消息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