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06 08:34:27
每經記者|裴健如 黃辛旭 每經編輯|范文清
7月2日,蔚來汽車公布了最新交付數據,繼5月破紀錄后,蔚來6月銷量再創新高,共計3740輛,同比增長179%;二季度交付量10331輛,首次實現單季交付數破萬。
消息發布后,蔚來汽車股價大漲,截至當日美股收盤,蔚來股價上漲18.58%至9.38美元,創一年來新高,市值回歸百億美元,達到109.98億美元。
圖片來源:蔚來股價
而在去年的同一天,蔚來汽車的股價只有2.82美元,因虧損嚴重、高管離職、資金緊缺等一系列問題而備受質疑。2019年年底,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NIO DAY上曾明確表示“要努力活下去”。那是蔚來汽車的艱難時刻。
轉機出現在今年2月。2月25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官方微博率先發布消息稱,將打造以合肥為中心的蔚來汽車中國總部運營體系,其中,蔚來汽車中國總部項目計劃融資超百億元。4月29日,蔚來汽車與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蔚來中國總部入駐達成正式協議。6月29日,蔚來汽車發布公告稱,蔚來(安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蔚來安徽)已收到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戰略投資者的第一期33億元和第二期15億元的現金投資。
圖片來源:微博(@合肥市人民政府)
在蔚來最困難的時候,合肥雪中送炭。
合肥是安徽省會。新中國成立之初,合肥成為省會有一部分“地利”因素:“合肥不錯,為皖之中。”
如果比江湖經驗,它比不上安徽的“前省會城市”,號稱“長江咽喉”的安慶;如果比經濟表現,它比不過擁有“通商口岸”的蕪湖;如果比交通便利,它比不過火車拉來的樞紐城市蚌埠;如果比歷史地位,它比不上網友們調侃為“徽京”的南京。
就是這個曾經刷不出存在感的省會城市,在近期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正式躋身新一線城市。該榜單是按照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五個方面作為一級維度來評估城市。
同時,合肥又因“賭城”而名聲大噪。此“賭”非彼“賭”,合肥的“賭”在于對“明天的投資”。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合肥政府其實是一個風險投資機構。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2020年,合肥瞄準了新能源。
左“蔚來”右“大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 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以“狂”字貫穿,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而是一副主動出擊的慷慨氣勢。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合肥,“老城正發少年狂”,不過主動出擊這件事,合肥做了不止一次。今年以來,合肥先后發生了兩件轟動汽車圈的大事。
一是合肥與蔚來就蔚來中國總部入駐達成協議,合肥豪擲70億元“聘禮”,蔚來從此成為一家擁有地方國資背景的車企,暫時緩解了資金困局。二是短短一個月后,大眾宣布160億入股江淮汽車和國軒高科,在支持國有車企以吸引外資入股方式混改的進程中,合肥走在了前列。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這兩件汽車圈大事完成過程都不容易。
蔚來被比作“中國特斯拉”,不僅從出生就伴隨著爭議與質疑,短期內也并未盈利。由于持續虧損,蔚來在2019年凈虧損高達112.96億元。而在合作伙伴一事之上,蔚來向來“緋聞”眾多。在地方政府上,與上海、北京亦莊、浙江湖州等都有過接觸;在傳統車企上,則與北汽、廣汽、上汽等都有過“緋聞”傳出。不過,這些“緋聞對象”都沒能對蔚來雪中送炭,最終愿意與蔚來牽手的是合肥。
事實上,蔚來與合肥淵源頗深,之前蔚來就與合肥本地車企江淮有生產層面的合作。“在制造層面,江淮為蔚來提供支持,同時我們也在學習蔚來的互聯網思維,在車聯網層面持續發力。”江淮員工陳華(化名)向記者表示,江淮和蔚來是合拍的伙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星 攝
反觀大眾入股江淮一事,作為首個外資車企參與國有車企混改的案例,“第一口螃蟹”并不那么容易下口。畢竟安徽江汽控股集團是安徽重點國企,也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100%控股的直接下屬單位。此番,江汽控股引入大眾汽車,涉及到國有資產變動,需要得到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國家主管部門的審批認可。但這件事情竟在合肥真實地發生了。
“我們和大眾的合作應該是從2016年開始提及,2020年才最終落定。這四年間,我們很多人都會私下討論,雙方的合作模式會是怎樣的。之前大家也很迷惑,直到最近才感覺有了明確的路。”陳華說。
現在,江淮從代工蔚來變成了蔚來股東,大眾從與江淮合資變為控股江淮。這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自然是合肥市政府。那么愿意接盤蔚來、允許大眾突破股比、投資新能源項目,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這與合肥市政府看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潛力密不可分。根據公開資料,安徽新能源汽車生產及銷售量目前占全國整體市場的近13%。“安徽省2019年汽車產量僅占全國比重3.6%。與上海市、浙江省等周邊省市相比,安徽省汽車行業急需產業變革。”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安徽正在試圖通過布局新能源汽車來實現“換道超車”。而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對產業轉型升級有迫切渴求,更要起好帶頭作用。
“蔚來中國落戶合肥5年內將打造一個千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車集群發展,引領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官方微博曾表示。
圖片來源:微博(@合肥市人民政府)
而大眾入股江淮則標志著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中國生產基地在安徽設立,大眾集團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總部也將隨之落戶合肥。左“蔚來”右“大眾”,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在研發、生產與銷售上迎來新動力。
新一輪“豪賭”
其實與同省的不少城市相比,合肥底子較薄。1949年,剛成為省會之時,合肥人口不足6萬;到了2000年,合肥一年GDP為325億元,而南京當年GDP為1021億元。
不過,合肥是一個努力的學生,在投資上比較激進而帶有"賭"的味道與運氣。
一“賭”在上世紀70年代,一窮二白的合肥表示“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確保中科大安家落戶合肥;二“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國外液晶巨頭降價,京東方成為“困難戶”。一片爭議之下,合肥堅持引入京東方,投入175億元人民幣開建了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線;三“賭”在2017年,兆易對招商的合肥直言:“知道從零開始研發生產DRAM得燒多少錢嗎?”最后,合肥與兆易以7:3的出資比例成立了合肥長鑫,開始DRAM芯片的研發生產。
好在合肥運氣不錯。
1978年,中科大恢復為全國重點大學,合肥有了人才這一籌碼。2017年,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當年傾力投資的京東方如今也成為合肥經濟的重要“支撐”,截至2017年底,京東方在合肥投資已超1千億。而合肥長鑫幫助合肥實現了芯片的全產業鏈布局,并形成了多個高新尖產業集群。2019年,合肥的GDP為9409億元,排行較2000年提升59位,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副中心。
制圖:每經記者 黃辛旭
眼下,“接盤”蔚來,“引入”大眾,合肥投資新能源汽車,像是在進行新一輪的“豪賭”。
事實上,合肥在汽車領域不是一張白紙,其擁有集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及動力總成等研產銷和服務于一體的江淮汽車。但在近年激烈的競爭中,打著“商乘并舉”旗號的江淮汽車有些“掉隊”跡象。
“合肥之前的‘賭’有了好的結果,這次確實瞄準了新能源。蔚來和大眾這兩起新能源層面的動作其實都與江淮有關,可以說江淮也在‘賭’。之前江淮有過三次創業,都成功了。現在江淮新能源已積累了八代技術,這也是能獲得蔚來和大眾青睞的因素之一。合肥或者江淮,默默無聞但一直韜光養晦。借用楚莊王的話,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也算是我對合肥和江淮的期盼與祝愿吧。”陳華說。
“從安徽國資委角度看,安徽省汽車產業總量規模偏小,龍頭企業優勢不足。尤其是安徽省汽車工業以自主品牌為主,擁有以江汽為代表的車企,在國家提出要不斷做大做強中國汽車品牌的條件下,汽車產業也迎來良好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崔東樹表示。
新能源汽車是近幾年的風口,其熱度之高,從各地方政府近年熱衷牽手造車新勢力可見一斑。在未來的汽車發展方向中,電動化已成不可逆之勢,合肥也要搭上這輛快車。
只不過加碼新能源整車生產似乎不是合肥的目標,大眾入股國軒高科一事已經證明合肥要在新能源產業鏈上放手一搏。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外資企業一般是希望獨資或合資新建產業鏈基地,而各地政府給資源支持也會類似特斯拉一樣的享受巨大的政策紅利。此次大眾入股國軒高科,體現出激烈競爭中地方國資體系清醒的認識,知道單靠自身實力單打獨斗的效果很難體現。”崔東樹說。
合肥市目前擁有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安徽力高、合肥星源等動力電池相關企業。“目前合肥鋰電池布局較多,但是并沒有取得核心優勢技術,特別是燃料電池汽車、清潔能源汽車、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等影響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和格局的新興產業布局不足,后續有待加強。”合肥官方信息表示。
同時,合肥市政府門戶網站顯示,智能網聯汽車也是合肥的重要產業之一。合肥表示憑借江淮汽車積累的整車優勢、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力量,將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融合發展。
為什么是新能源?
合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一擲千金”的“壕”氣并非難以理解。
有分析認為,在新能源領域的一系列快速舉動讓合肥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鎮的謀劃顯露無遺,合肥的大手筆背后有著明確的戰略意圖。在傳統汽車產業競爭格局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合肥正在試圖通過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方式,實現“換道超車”。
今年以來,受疫情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合肥市新能源汽車銷售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合肥市科技局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合肥市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下滑了67.05%。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此背景下,合肥市政府出臺了若干政策,助推新能源產業發展。其中包括對整車生產企業新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含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依據車輛年度實際運行碳減排情況給予一次性減排獎勵;個人新購和使用新能源乘用車,將獎勵2000元的電費;1.5噸以下特色電動物流車可上高架;給予企業實際研發費用的30%補助;對單個項目總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的新引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給予補助;加快出租汽車“油(氣)改電”換購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認為,從汽車產業的戰略布局來看,合肥表現搶眼。“原來江淮的電動車雖然表現不錯,但是在中國整個產業布局中并不占得先機。這次由于大眾的介入,合肥在中國汽車產業的布局中就突出了。這對于合肥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做強汽車產業,在當下是充滿機會的。因為有原來江淮的底子,現在又加入了新的大眾板塊,對合肥汽車產業來講是利好。”付于武公開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合肥的野心并不止步于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2018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中國(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聲谷)發展規劃(2018—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將“中國聲谷”建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一流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規劃》提出:到2020年,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互聯網產品用戶達到12億戶,“中國聲谷”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40%。入駐企業總數超過400家,龍頭企業科大訊飛公司營業收入達到300億元,培育2家以上20億元級企業、5家以上10億元級企業、30家以上億元級企業,孵化企業超過100家。基本建成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技術為引領,以行業應用和互聯網應用為特色的產業集群。
到2025年,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互聯網產品用戶達到15億戶,“中國聲谷”企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入駐企業總數超過800家,培育1家超500億元級企業、2家100億元級企業、10家10億元級企業、50家以上億元級企業,孵化企業達到500家。
“合肥的上述規劃,是欲通過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布局,帶動整體制造業升級和轉型,進而助推其經濟快速發展。”崔東樹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星 攝
不僅如此,合肥還在全力發展存儲芯片、驅動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設計和制造,打造“芯片之都”。作為中國三大存儲芯片企業之一,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正是坐落于合肥,專業從事動態隨機存取存儲芯片(DRAM)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建成第一座12英寸晶圓廠并投產。
今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以色列芯片巨頭TowerJazz將與合肥合作,增加一座12英寸晶圓廠。
據了解,TowerJazz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模擬代工廠,排名第六的晶圓代工廠,客戶涉及汽車、醫療、工業、消費、航空航天和國防等多領域。
業內分析認為,與TowerJazz達成合作,將為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提供強大助力,同時也將為中國芯片制造產業再添一翼,助力國家早日打破缺“芯”困局。
而芯片正成為智能互聯汽車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當前包括車企、互聯網公司等多個勢力都爭相在此布局。而合肥顯然是想通過芯片、電池、新能源整車的一系列布局,以電動智能汽車產業為龍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構建新的生態閉環。
期待質變
事實上,近年來,通過對整車、動力電池等多領域的布局,合肥已經形成了包括乘用車、客車、商用車等整車、三大電以及六小電等關鍵零部件,公交、出租、分時租賃等應用體系,充電站、電池回收、汽車后服務等配套體系在內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累計實現產值307.19億元,稅收15.58億元,投資63.61億元,分別實現同比增長8.8%、15.4%和42.8%;整車產銷量超過7萬輛,同比增長124.6%。
圖表來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
截至2018年底,合肥在全國范圍內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超過15萬輛;2018年全年在本地推廣超過5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約5.31萬輛(其中私人領域4.89萬輛、租賃運營等領域4261輛),新能源客車725輛,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4056輛;新建成充電樁約1.02萬個,其中交流樁8104個,直流樁2128個,截至2018年累計建成充電樁3.6萬個。
圖表來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
不僅如此,合肥市統計局數據顯示,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后,合肥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4月當月同比增長23.2%。
按照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綠色出行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和《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規劃,到2020年,合肥將實現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布局合理、管理到位、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公交車、巡游出租車電動化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大力發展“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業務,建成較為完善的公眾綠色出行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包括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分時租賃新能源汽車、出租(網約)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地鐵等公眾綠色出行全覆蓋等目標。
而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2020年合肥市培育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實施細則》中還明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各類測試場、檢測中心、示范區項目建設。
具體來看,按項目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0%標準給予補助,單個項目年度補助總額不超過800萬元;支持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多場景、多類型的測試應用,按項目主體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5%標準給予補助,單個企業年度補助總額不超過300萬元;對利用測試場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的企業,按照每款測試車型不超過測試費用30%的標準給予補助,單個企業年度補助總額不超過200萬元。
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差距。或許正是為了實現其早已畫好的宏偉汽車產業藍圖,合肥力求汽車產業突破的心情才會如此迫切。而接連幾次大手筆的“豪賭”,也使外界窺見合肥汽車產業眼下面臨的壓力。
數據顯示,2019年,合肥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六大主導產業中,裝備制造、家用電器、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均保持正向增長,唯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全年增速為0。2019年,合肥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66輛,在安徽省位居第一,但低于長三角發達城市,同樣低于中部其他省會城市。
制圖:每經記者 孫磊
不僅如此,合肥近年來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數據顯示,2019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21萬輛,同比下滑10.8%。雖然2009年以來,合肥依靠對江淮汽車的大力扶持,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國軒高科、巨一裝備、科大訊飛等高速發展,但是近兩年江淮汽車新能源板塊已顯疲態,且未見明顯好轉。
2019年,江淮汽車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5.8萬輛,同比下降8.9%。2020年1~5月,江淮汽車純電動乘用車累計銷量約為1.27萬輛,同比下滑56.51%。
“從當前國內車市和新能源汽車市場情況來看,合肥僅依靠發展本土汽車品牌來實現汽車產業突破是有困難的。”崔東樹認為,正是基于此,合肥才急于引入蔚來中國、大眾汽車等一系列新項目,希望借助新的項目,也利用長三角地區的優勢,為合肥汽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業內分析認為,與蔚來、大眾的合作,不僅可以給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增量,形成規模效應,還有助于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提升發展質量。同時,還可以吸引產業鏈企業的建立和加入,上下游打通后,對新能源產業的聯動作用加強,其他弱勢的車企可以享受到成熟產業鏈的紅利,共同發展。
坐擁長鑫、國軒高科、蔚來中國、江淮大眾等一批規模企業后,在崔東樹看來,重金押注和全新布局之下,合肥將形成包含芯片、動力電池、整車企業等在內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閉環。“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是存在機遇的,合肥的思路是抓大項目,通過大項目孵化,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進而拉動合肥當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崔東樹說。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即便面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未轉正、新能源補貼退坡等諸多風險因素,崔東樹認為,合肥對新能源汽車的這場“豪賭”仍舊是“利大于弊”。蔚來汽車CEO李斌曾說過,合肥有長三角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優勢,蔚來的落戶將致力于5年內在合肥打造一個千億產值的龍頭企業。
有觀點認為,汽車作為支柱產業,對于合肥當地的就業、稅收等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同時,引入新項目不僅能為本土企業帶來品牌聲浪上的提升,還可為合肥拓展其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隨著蔚來中國的落戶以及大眾汽車新板塊的引入,合肥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智能網聯汽車的投入力度不斷加碼。在此背景下,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加速完成升級和轉型,合肥傳統汽車產業也將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助推之下迎來質變。”崔東樹說。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合肥曾經是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色,作為一個新中國成立后的年輕省會城市,城市規模不大、基礎建設薄弱、產業基礎單一,有著先天上的不足,但這并不能阻擋合肥前進的步伐、追求遠大的抱負。”2019年8月21日,合肥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曾做過上述表述。
記者手記丨合肥的“賭”與“謀”
二十年,一個省會城市GDP翻了近26倍。快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經濟大環境的穩定,同時也得益于有遠見的投資。
作為省會,合肥最開始的存在感并不高。它既沒有歷史底蘊、經濟基礎又薄弱、更完美避開了鐵路交通。但現在,合肥躍身成為新一線城市,也收獲了新的稱呼—“賭城”。
當復盤合肥近些年的布局和投資,就會發現一切并非偶然。
上世紀70年代,合肥克服困難支持科大落戶;近幾年,合肥傾力投資京東方、長鑫等科創企業;眼下,面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風口,合肥“牽手”蔚來“擁抱”大眾。由此帶來的是,合肥在人才培育、產業、科技等“全要素”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合肥樣本”,也刷出了難以復制的“合肥速度”。
眼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合肥和很多新一線城市一樣,城市品質十分鮮明:改革開放、科學規劃、包容創新、精致管理。合肥的發展至今不能單純歸咎于“運氣好”,畢竟這些宏大的戰略計劃很難一蹴而就。而合肥的“賭”不是盲“賭”,更是一場高瞻遠矚的格局洞察。
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是漫長的,不是一項百米沖刺賽跑,而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一個城市的“賭”更該是一場“謀”,不計較眼前得失利弊,注重長遠的戰略。謀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為下一輪競爭贏得先機。
記者:裴健如 黃辛旭
編輯:范文清
視覺:劉陽
排版:孫磊 楊詩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