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1 13:35:38
每經記者 裴健如 每經編輯 孫磊
沉默許久的華晨汽車終于發聲了。
“近期網上各種表揚和批評,都是對華晨汽車的一種關愛和關注。”9月17日,履新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即華晨汽車)副總裁一職不足兩個月的齊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以這句話作為開場。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從今年7月開始,華晨汽車就陷入“股債”風波中,被曝背負千億元負債,多筆股權被凍結。
“今年確實很困難,不止華晨汽車,很多企業都遇到了資金短缺這一流動性的問題。但無論是遼寧省還是沈陽市都對華晨汽車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危機是短期的,隨著經營狀況改善和疫情得到控制,華晨汽車會逐漸走出困境。”對于華晨汽車面臨的問題,齊凱并未回避。
齊凱表示,華晨汽車已經成立了債委會,目的就是幫助該公司解決流動性問題。“目前華晨汽車的資產負債率大概是70%,對我們而言,這些流動性的問題,都是能解決的問題。”齊凱說。
據記者了解,受疫情影響,華晨汽車旗下自主品牌華晨中華的節奏也進行了調整,新品將于明年投產。而華晨汽車也因此將缺席2020年北京車展。
管理架構壓縮至三級
雖然確定不參加本屆北京車展,但華晨汽車并未停止調整的步伐。據齊凱介紹,在被外界視為“靜默期”的這段時間內,華晨汽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構調整。
“以前華晨汽車最多的管理層是九級,規模龐大。這一年來,我們按照管理權把管理層級壓縮到了三級。”齊凱說。
據悉,在新的管理架構下,華晨集團總部屬于第一層級,共計100多人,主要負責戰略規劃、重大投融資風險管理等管控業務;第二層級則主要負責資產和主要運營方向,共有9家企業,分別為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四家商用車企業(沈陽的金杯車輛、綿陽的華瑞、沈陽的華晨專用車公司以及大連投資公司)、華晨中國、金杯汽車、申華控股和主營出行與服務業務的華晨商旅,統括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新能源和出行與服務五大方向;第三層級為上述9家二級企業管理之下的三級企業,負責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資料圖)
“在9家二級企業里,我們整合了自主乘用車的研、產、供、銷全產業鏈資源,致力于集合優質資源,打破組織壁壘,高質量發展乘用車業務。”齊凱稱。
啟信寶數據顯示,2019年底,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具備獨立的乘用車及新能源車生產資質,業務范圍覆蓋整車研發、制造、采購、銷售、服務等。
“在乘用車板塊統一管理下,動力總成、研發及生產、整車物流、銷售服務、能源管理等業務相互協同支撐,將為未來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齊凱表示。
2025年欲達成195萬輛銷售目標
除了管理架構調整,華晨汽車的戰略規劃也發生了變化,從此前的多元化戰略轉向“聚焦主業,收縮戰線”。
“我們要聚焦到整車和零部件,要發展合資品牌華晨寶馬、華晨雷諾金杯,民營合資企業華晨新日、華晨鑫源以及自主品牌中華。”齊凱說。
按照規劃,2025年,華晨汽車欲達成195萬輛的銷售體量,其中包括110萬輛乘用車和85萬輛商用車;零部件業務銷售規模預計達到350億元。具體而言,乘用車110萬輛銷量包括目前規劃的華晨寶馬65萬輛、中華30萬輛、華晨新日15萬輛;商用車85萬輛包括華晨鑫源60萬輛、華晨雷諾金杯15萬輛、卡車和專用車10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華晨汽車旗下中華、金杯等自主品牌銷量并不樂觀。乘聯會數據顯示,7月,華晨中華銷量為零,金杯銷量為1600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資料圖)
在齊凱看來,利用好華晨汽車已經積累多年的品牌優勢,加之大規模的新品導入,將成為華晨汽車實現銷量目標的關鍵。
“2019年全集團的銷量超過了80萬輛,今年我們預測是微增。”據齊凱介紹,華晨雷諾金杯今年年底之前會推出一款全新產品,2021年將開始投產Master,2022年投產Trafic;華晨新日首款車型將于10月底下線;華晨中華正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預計明年下半年起集中推出新品。
啟信寶數據顯示,華晨新日成立于2018年10月,由華晨汽車和新日(無錫)發展公司共同出資,雙方持股比例分別為33.4%和66.6%。
記者了解到,華晨新日首款純電動車定位為A00級車型,尺寸與奇瑞eQ1接近,續航里程為300公里。今年年底,該款新車將會進行小批量生產,2021年計劃銷售3萬輛,2022年實現年銷5萬輛。
此外,華晨汽車還將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力輕卡業務。“經過市場分析,我們認為卡車在中國有非常穩定的市場需求。而金杯品牌有品牌底蘊,知名度美譽度都不錯,所以華晨汽車要對卡車方面加大投入,引進靈活的體制、機制,對卡車業務進行調整。對于控制權,我們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齊凱說。
“抱團不只為了取暖”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車市正在逐漸擺脫疫情影響,加速回暖。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第二周,國內乘用車日均零售銷量為4.3萬輛,同比增長39%,環比8月第二周增長6%。
雖然車市整體向好,但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車企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從明年開始是‘十四五’階段,汽車行業的總量一定是增長的,競爭一定是越來越激烈的。以前我們老說‘井水不犯河水’,事實上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井水一定會犯河水’。”齊凱認為,自主品牌在不斷上升,價格趨勢在向上走,而合資品牌則要守住自己的銷量和利潤,所以二者一定會“短兵相接”。
在齊凱看來,自主品牌在價格上長期被合資品牌壓制。對企業來說,“性價比”并不是褒義詞,但是現在自主品牌還沒有走出“性價比”階段。
圖片來源:攝圖網
“發展民族品牌,我們的視野不能只放在中國,要放眼全世界,參與世界競爭,各企業間的協同合作一定是大趨勢。”齊凱表示,車企“抱團”不只是為了“取暖”,而是為了發揮“1+1>2”的作用。
正是基于此,華晨汽車倡導車企之間“共平臺開發”。“接下來,華晨汽車會和其他汽車企業進行共同開發,不是單方面采購平臺,而是我們的平臺也會跟別人共享。同時,我們還要加大和科技企業的合作,取長補短。”齊凱透露,華晨汽車目前已經在與車企就共平臺開發進行接洽,涉及車型既包括傳統燃油車,也包括新能源車。
在“共平臺開發”理念之下,未來,華晨中華旗下產品將包括自有平臺研發產品和共平臺開發產品。“尤其現在到了汽車的‘新四化’階段,有不少內容并非傳統車企的強項,除了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合作將是必由之路。”齊凱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