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9 00:18:36
每經評論員 楊棄非
今日,成都同時召開兩場大型國際性會議。
論硬實力,“2020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首屆國際區塊鏈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2020創交會)聚焦區塊鏈這一新興“硬核科技”,為多重機遇疊加下的城市發展布局產業未來;講軟實力,“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再度挖掘城市文化,探討國際視野下文化空間與城市認同之間的關聯。
半邊創新,半邊文化,恰好拼湊出成都別具一格的城市氣質。
在剛過去的2020年前三季度,成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隨著全國經濟轉暖,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76.5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1~8月,科技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0.9%和9.8%,發揮了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據中國信通院云計算和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觀察,成都近幾年步入科技快速發展期,作為重要的前沿技術,區塊鏈亦在成都呈現出奮起直追之勢。通過釋放成都在區塊鏈產業發展上的政策、人才、環境等優勢,更大范圍地形成區塊鏈產業生態,將進一步推動成都本地的區塊鏈產業發展。
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發展趨勢: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區塊鏈研發應用企業已有266家,而到了今年10月,企業數量更是爆發式增長至549家,不到一年實現翻番。在2020中國區塊鏈城市創新發展指數綜合排名中,成都位列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一。
文化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成都經濟增長的內核。成都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城市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譚平指出,天府文化是成都沖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它涵蓋傳統元素,注重現代都市的存在,為成都發展帶來了深厚的根基和持續的動力。
2019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達1459.8億元,同比增長24.5%,占GDP比重達到8.6%。根據此前計劃,到2020年,該比值有望達到約10%。
在創新和文化的雙重塑造下,成都還將探索出城市新一輪競爭浪潮中的獨特優勢。
回看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每一輪跨越發展,無不得益于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制度結構的優化演進,蘊含著從低準入門檻、低成本競爭和人口規模紅利等比較優勢,向集聚先進要素、依靠人才紅利和創新驅動為競爭優勢轉換的動力邏輯。
放眼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邁過了高速城鎮化階段。以“速度”取勝的邏輯開始轉變,各類新的矛盾也逐漸顯現。
對于此輪城市發展的動力升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形象地解釋為,從原來“鋪攤子”的發展模式,向增加城市內容、內涵的轉變過程。
在他看來,現在的中國城市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大的架構,但城市的內容和質量應該升級。質量升級會幫助中國城市越來越回歸城市的本質。而城市的本質,在于創新集聚、思想交流,各種文化得以呈現;換句話說,創新與文化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這既是成都的優勢,又將決定成都未來發展的地板和天花板——開放創新是成都未來發展的最大變量,天府文化是成都走向世界的獨特名片。對此加以總結,成都提出形成“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公園城市發展動能,正是對城市新一輪發展思路的回應。
當前,成都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雙循環”戰略將成都等內陸城市進一步拉進國際國內循環體系當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則讓成都可能迎來更多可供支配的資源;而對“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的探索,還意味著成都將作為新興城市發展的代表,尋找影響未來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理念將為其探索指明方向。其中,“開放”將成都置于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創新”助推成都實現由被動跟跑向主動領跑的格局性轉變,“文化”則賦予成都向全球傳播的城市理念氣質,使其凝聚走向世界的深厚力量。
中國城市正處于一個急劇分化的時代。那些有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實現了產業升級、產業升級能力強的城市,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勝出,而那些只注重物質形態,只有大馬路大廣場的城市,則可能遇到發展瓶頸。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創新與文化的關注和強調,正為成都在新一輪競爭中張開發展的“雙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