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1-01 12:47:32
2020年公募基金冠軍寶座爭奪戰,并沒有上演火熱的廝殺場面,而是早早被提前農銀匯理4.0基金提前鎖定。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掌舵者趙詣出生于1988年,管理基金的年限不到4年。回顧往年公募冠軍者,趙詣可謂年輕。有趣的是,從當年創下公募基金年度收益220%的王亞偉,到2020年的趙詣,公募年度冠軍寶座上的基金經理正在年輕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謝欣
2020年公募基金冠軍寶座爭奪戰,并沒有上演火熱的廝殺場面,而是早早被提前農銀匯理4.0基金提前鎖定。
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掌舵者趙詣出生于1988年,管理基金的年限不到4年。回顧往年公募冠軍者,趙詣可謂年輕。有趣的是,從當年創下公募基金年度收益220%的王亞偉,到2020年的趙詣,公募年度冠軍寶座上的基金經理正在年輕化。
在不少基金業內人士看來,伴隨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的持續擴容,很多時候經驗豐富的老基金經理管理的資產規模高達幾百億元,已很難獲取超額收益,一批新生代基金經理,憑借個人比較鮮明的風格,較小的管理規模反而更容易捕捉超額收益。
公開資料顯示,掌管4只基金,合計管理資產規模早已過百億元的趙詣,歷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機械行業分析師、農銀匯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農銀匯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助理。2017年3月起擔任農銀匯理研究精選基金的基金經理。
Wind數據進一步顯示,趙詣的基金經理年限為3.78年,幾何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5.24%。如果從年限來看,趙詣屬于典型新生代基金經理。
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公募基金行業共有2375名基金經理。如果從任職年限來看,1年以下基金經理共有393人,1~2年基金經理有351人,2~3年基金經理為317人,3~4年基金經理為284人,4~5年基金經理有248人。
通常,公募基金行業習慣將5年以下的基金經理,定義為新生代。以此類推,這意味著新生代基金經理數量累計達到了1593名,占比達到了67.07%。
與此同時,具有5~10年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總人數為650人,占比27.37%,而具備10年以上基金管理經驗的人數為132人,占比為5.56%。從分布來看,華安基金擁有8位具有10年以上經驗的公募基金經理,數量最多。匯添富、南方也都有6位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易方達、華夏和工銀瑞信3家基金公司均為5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20年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持續進行,部分基金經理擁有多年的A股投資經驗,但不具備公募基金管理經驗,使得上述數據略有失真,但不否認的是,還是基本能從上述數據中窺探出全貌。
提起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市場有時會打些標簽:個性化突出,喜歡劍走偏鋒,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等。
每年的公募基金業績冠軍很多時候都能踩準市場的風口,趙詣也是抓住了新能源,特別是光伏產業的大行情。成長風格傾向于“在更長的賽道中,選取更確定的馬”,選擇競爭格局已經穩定和已經具有領先地位的子領域龍頭企業,這是市場給予的評價。縱觀其管理的基金持倉組合,明顯呈現出高倉位、高集中度和低換手的特征。農銀匯理研究精選的前十大重倉股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長期維持在60%以上,今年三季度末這個數字則達到了65%,而農銀匯理新能源基金的比例就更高了。
從走上基金經理崗位,試圖通過倉位管理和行業配置來管理基金,到重新界定自身的能力圈,那就是發現結構調整重過倉位調整。而這也可從趙詣管理基金的業績中感受。以農銀匯理研究精選來看,其2018年全年收益為-36.61%,排在同類基金的后1/4位置,而2019年的收益為55.94%,在同類型基金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此前,趙詣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他會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二是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為主的高端制造業。組合配置上仍然以5G產業鏈、新能源、高端制造為主。
如果選取任期3~4年的基金經理為參考, 剔除固定收益和指數型基金方向的基金經理,那么主動管理型權益類方向的基金經理仍有171位。Wind數據顯示,以幾何平均年化收益來看,超過15%的基金經理數量剛好占比一半。超過30%的則是有16人。
事實上,不同的基金經理有著不同的投資半徑。如有3年多管理經驗的富國基金王園園,她有“大消費女神”之稱。深諳深度研究價值的她,對大消費有著自身的理解。在其搭建的消費行業框架中,除了食品飲料、輕工、農林牧漁等傳統消費領域外,并覆蓋了醫藥、電子、傳媒等新興消費領域,她將自己的能力圈劃分為“衣食住行康樂購”七大類。
“通常情況下,從研究員到公募基金經理,任職3年以下的基金經理都還在摸索如何管理好組合,投資思路和風格還未穩定。差不多一只基金管理3年后就能出成績。”一位在公募基金行業10多年的投研人士坦言。
某券商分析人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現在好的中生代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少則百億,多則300億元以上,基本很難出現突出的超額收益了。如果基民要抓牛基,肯定要從新生代里找。怎么找?看業績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看他們關于自己理念的專訪或季報里的觀點。對于投資者最重要的是,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