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3 23:32:58
◎今年沈南鵬帶來了6份提案,涉及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其中電商和物流領域,是沈南鵬4年來首次在提案中關注。
◎沈南鵬針對物流方面的提案,主要是針對我國物流服務領域當前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因此他建議“開放物流公共信息”“探索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文多
自2018年首次履職全國兩會以來,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迎來了自己的第四次兩會時間。沈南鵬發掘獨角獸的眼光獨到,擁有對數字化、信息化和技術賦能的洞察和經驗。因此,他作為中國風險投資領域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也一向能引發業內關注。
3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沈南鵬帶來了6份提案,涉及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包括“碳達峰”、種子開發與耕地保護、物流數字化、醫療器械企業上市科創板、醫療高值耗材帶量采購和國產信創軟件政策保障等。記者發現,這也是沈南鵬4年來首次在提案中提到電商和物流領域。
在提案中,沈南鵬提到了通過發揮電商無縫對接后端消費和前端種植的橋梁作用、開放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及用信息流的暢通帶動物流效率提升等。
從沈南鵬對于電商物流領域的提案和建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窺探紅杉資本的關注重點及背后電商物流隱藏的新機遇和新方向。
梳理國內物流市場頭部企業可以發現,紅杉中國占據了領域內頭部企業的“半壁江山”。近幾年,其參與投資的物流企業陸續登陸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其中包括:中通快遞、達達集團、德邦。此外,京東物流于今年初正式宣布IPO。
作為這些公司背后的共同投資人,紅杉資本在物流領域也被認為是明星投資機構。
在自己的提案中,沈南鵬特別提到,我國物流服務領域當前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第一,信息流滯后于物流的業務需求;第二,審批、監管等政策落后于創新運營需要;第三,路網基礎設施、收費的政策支持仍待加強。
對此,沈南鵬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包括:開放物流公共信息,擴展行業平臺數據服務,整合共享信用信息。在確保信息安全和對等互利前提下,建議政府部門牽頭,推動鐵路、港口、航空、物流等企業信息系統對接,明確全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系統建設時間表和路線圖。
在過去的幾年里,諸如網絡運輸平臺、同城配送、智能快遞柜等物流領域的新型運營模式在消費需求的刺激下層出不窮,但是監管滯后仍不時導致一些問題出現。
對于物流領域創新運營的監管,沈南鵬認為,可以放寬部分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流程,這既能實現有效監管又能鼓勵創新。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放寬新業態許可證發放,允許擁有《企業開辦服務站快遞經營許可》的傳統快遞企業取得《智能快件箱經營許可》;探索快遞物流企業末端攬投的創新政策,出臺無人貨運創新應用試點的指定區域、行駛路權和空域等操作指引;根據實際運營客觀條件,明確和細化《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的具體要求;允許靈活就業者(騎手)作為個體工商戶的商事主體進行工商登記,按照小規模納稅人模式進行納稅申報及開具發票。
除此之外,沈南鵬建議“共享縣域郵政網絡、優化快遞進村路線,探索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具體方式可以是:第一,推動縣域郵政網絡設施資源社會共享,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快遞企業通達鄉鎮和村莊的低載線路給予運營補助;第二,地方主管部門在規劃鄉村公路時,建議納入郵政、商務部門掌握的物流運營信息,根據實際物流需求進行路線優化;第三,推廣大中型貨運車輛主線分時段優惠,根據日間夜間分類,結合車型和噸位設計收費系數;第四,拓展集裝箱車輛優惠政策。
通過電商、數字化加速農產品供應鏈的打通,一直都是國家安排部署和電商巨頭布局的重點方向。
最新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八年提到農村電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將再次帶來農村電商快遞物流瓶頸加速突破、農產品供應鏈加速打通的利好。
沈南鵬在提案中也提到,我國一方面農產品種植分散且銷路不暢,另一方面消費市場對安全、優質農產品又需求巨大。因此,有必要發揮電商對接后端消費和前端種植的橋梁作用,打造高效、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鏈,助力解決種子和耕地問題。所以,沈南鵬建議:
第一,引導電商企業發展農業業務,推進縣域電商服務站建設。具體來說,應當發揮農業、商務部門牽線搭橋作用,組織、引導電商企業,以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專項對接等加強農業業務建設,擴大線上農產品合作銷售;此外,地方財政對電商鋪設鄉鎮、村級電商服務站,按覆蓋率梯度補貼。
第二,支持開發地方特色優質品種并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促進本土種源保護和良種選育。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建立瀕危、地方品種育種保護區,支持科研院所、種企、電商共建商業化育種中心等方式實現。
此外,沈南鵬建議,支持多方參與農產品種植標準制定,利用大數據促進耕地用養平衡。具體來說,一是發揮電商市場信息優勢,支持電商龍頭和地方農科院聯合發起農產品地方標準的制定申報,引導農戶展開種植標準化改造,推進基于消費需求拉動的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同時,依托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探索共享涉農公共信息(土壤、氣候、光照等)和電商農產品信息(特色品類、成熟周期等),集成環境采集、災蟲預警、水肥藥一體等應用,提高耕地利用水平,保障農產品安全。
沈南鵬建議,應當支持智能化適農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推廣節本高效農業“工具箱”。詳細來說就是:支持電商聯合農業科技公司申請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加速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物聯網相關設備農業應用的試驗鑒定,適時商請農業部和財政部將其納入國家農機產品購置補貼范圍;鼓勵市縣農業推廣機構與電商合作,試驗推廣適用小農生產的低成本檢測、探測、微型農機等手持設備,用智能手段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和效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