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8 09:13:50
作為能源行業的代表企業之一,中石化在我國綠色發展中一直走在前列。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中石化率先啟動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路徑研究,并正在積極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低碳發展經驗和思路,對整個化石能源的碳減排具有積極意義。為此,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經頭條特別推出的“奮斗中國·兩會高見”欄目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進行了專訪。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馬永生精彩觀點:
● 當前各方都看好氫能發展優勢并進行產業布局,但已經出現產業雷同、重復建設的苗頭,為此國家層面應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
● 在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應該明確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針對項目核準、規劃、用地等行政許可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早日實現氫能商業化和規模化開發利用,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 中石化致力于打造潔凈能源化工公司,擁有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專利數量位列全國企業前列,將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既有利于國家人民需要,又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的路徑,切實履行好經濟、社會責任。
就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3月2日,吉林長春傳來消息,從今年起,作為全國汽車產業基地之一的長春市將加速出行方式電動化步伐,出租車和公務車原則上不再增加或更新燃油車,同時吉林省、長春市和一汽集團等近日共同啟動項目,擬在3年時間里投放3.4萬輛新能源出租車、網約車、公務用車,新建運營換電站120座。
這一看似只是個地方政府采取的舉措,背后卻反映出我國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正積極做出多種努力。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圍繞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來自不同行業的代表、委員自然會有一番熱烈的討論,但無論怎樣,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都勢在必行。
其中,化石能源企業的低碳發展更是關注的焦點。化石能源企業的轉型之路在哪里,化石能源行業如何做好綠色低碳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擺在面前,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作為能源行業的代表企業之一,中石化在我國綠色發展中一直走在前列。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中石化率先啟動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路徑研究,并正在積極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低碳發展經驗和思路,對整個化石能源的碳減排具有積極意義。
為此,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經頭條特別推出的“奮斗中國·兩會高見”欄目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進行了專訪。
中石化集團累計投入上千億元加強環境治理
NBD:在綠色發展的背景下,能源企業的低碳發展備受關注,請問中石化在這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馬永生:在綠色發展上,中石化做得比較早。早在2011年,中石化就把綠色低碳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而且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為此,我們后續在2012年、2013年又啟動了碧水藍天、環境整治工程,這方面的投入累計已達到上千億元。我們正在制定公司新的發展格局,其中清潔、高效、低能耗是考核具體每一個企業的重要標準。
中石化與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相關的一些指標,如能耗指標、排污指標等,有些是一票否決。這些標準在國家標準基礎之上定得還要更嚴、更高。在這一方面,從管理角度、投入角度,特別是在技術進步這一塊,這些年我們的力度應該說是空前的。
以成品油的升級為例,中石化是國內最主要的成品油供應商。從國二、國三、國四、國五到國六,國家整個成品油升級過程,中石化都是作為主體企業參與其中,包括很多標準,我們都積極參與其中。歐洲幾十年走過的路,我們十幾年就走完了,集團在這一塊累計投入超過3000億元。現在有些重點地區比如北京等重點城市,所用的一些成品油標準已經超過歐洲,在技術、質量等方面已經走到世界的前列。
近年來我國以原油等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費量仍有所增長,但增速大多已放緩
而在清潔能源領域,中石化建成了世界上除美國以外最大的一個頁巖氣田,即涪陵頁巖氣田,在大家公認的化石能源中,它是目前比較清潔的一種。
此外在地熱資源利用方面,中石化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在河北雄縣和當地政府合作,并建立了依靠開發地熱資源而推動的“無煙城”,這種模式現在已經推廣到了陜西,在北方一些地區,按照我們的規劃,“十四五”期間類似的無煙城還要再推廣到幾十個以上。
我國投入運營的加氫站位居全球第二
NBD:我們知道,中石化一直在加強氫能的開發和利用。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下,發展氫能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
馬永生:2020年9月和12月,習近平主席兩次向世界宣示中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標,為我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為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
如何在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這是我國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氫能作為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多樣、終端零排、用途廣泛等優勢,在世界能源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國際氫能理事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滿足全球18%的終端用能需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億噸。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布局,力爭取得發展先機。
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大力發展氫能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50年,我國氫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可減排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相當于減少8357萬噸原油消費需求。
2020年以來,國家先后印發《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各地積極出臺配套規劃和政策,推動氫能研發、制備、儲運和應用鏈條不斷完善。
截至2020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7352輛,建成加氫站128座,投入運營101座,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中國氫能發展還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NBD:當前我國氫能發展處于什么樣的階段呢?是否還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馬永生:美國能源信息署將氫能產業發展劃分為技術研究、市場推廣、基礎設施完善、實現產業化4個階段。目前,我國在副產氫純化、氣態儲氫、高功率密度雙極板等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政策紅利釋放,產業投資加大,但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后,供氫規模和燃料電池汽車總量仍然很小。
總體上看,我國氫能產業尚處于試點示范、市場推廣階段,長遠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缺乏國家層面總體統籌和頂層設計,各方都看好氫能發展優勢并進行產業布局,但已經出現產業雷同、重復建設的苗頭。
二是在PEM制氫、液態儲氫、氫氣壓縮機、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核心技術、高端材料、裝備制造方面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行業標準、技術路線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如加氫的壓力標準是70MPa還是35Mpa,管輸是單輸還是混輸等。
四是與傳統能源相比,當前的綠氫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高,設施利用率低,尚未形成有效的產業化規模化配套技術,實現經濟性利用較為困難。
NBD:在破解氫能發展問題上,您有什么樣的建議呢?
馬永生:針對我國氫能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我建議從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堅持“綠氫”(風、光、水、核)原則,依托氫能產業園和化工園區建設,重點圍繞氫能交通、綠氫化工產業,引導綠氫制取、氫車應用、用能降碳、氫碳循環,超前加大高純氫制備、加氫站、氫氣儲運設施、氫燃料電池等基礎設施布局,有序推動煤、油、氣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氫能全產業鏈,從國家層面統籌產、學、研聯合攻關,通過加強合資合作、協同創新,探索并推動氫能從制取、儲運到應用全產業鏈技術提升和突破,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加強標準體系制定。氫能全產業鏈管理涉及國家11個部門,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建立完整、先進的全產業鏈氫能規范標準,強化氫能安全研究,推進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四是加強產業政策扶持。明確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項目核準、規劃、用地、安全、環保等行政許可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早日實現氫能商業化和規模化開發利用。
做好主業的同時積極推進“跨界”嘗試
NBD:近年來,中石化跨界經營引發社會普遍關注,中石化真的是“不務正業”呢,還是有新的考慮?
馬永生:中石化致力于打造世界領先的潔凈能源化工公司,我們擁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我們的專利數量位列全國企業前列,我們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既有利于國家人民需要,又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的路徑,切實履行好經濟、社會責任。
隨著時代進步,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也在不斷發現適合公司業務融合的新發展模式,這也需要我們把握住相關機遇。
中石化擁有3萬多座加油站,旗下2.8萬家易捷便利店是我國最大的零售連鎖終端,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優質平臺。此前,集團也進行過一些“跨界”嘗試,包括易捷咖啡、加盟快餐、充電服務、智能洗車、汽車銷售、車險等。
作為特大型能源央企,中石化必須堅守責任使命,全力做強做優做大主業,努力成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大國重器”,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六個力量”。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中石化的主業仍然是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和油品銷售及相關業務。
記者手記 | 低碳發展之下 企業角逐新能源領域大有可為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要求之下,能源結構調整變得極為重要!
根據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在促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能源企業正在加快布局氫能源。近年來,以中石化、中石油等為代表的企業大力發展氫能產業。與此同時,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也在積極布局,氫能領域正成為行業新的角逐場。
未來,氫能源在我國的發展也成必然之勢。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氫能占終端能源消費市場的比例將達到10%,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3000萬輛,氫氣年需求量將突破6000萬噸,從而進入氫能社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只有把握市場脈搏,提前占據先機,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角逐新能源,中國企業大有可為。
記者:李彪
編輯:陳旭
視覺:劉陽
排版:陳旭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